秦时明月汉时关

更新时间:2024-06-26 12:53:57 所在栏目: 美容养生点击量:

秦时明月汉时关


西去阳关道


阳关遗址

  “攀爬巅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内心……”一曲《梦驼铃》,从小耳熟能详,幼潮水不知事,却也能从曲调中感遭到黄沙万里的凄惨,但是当本人真正踏上这片一望无垠的戈壁时,才真正感遭到那一份超过千年、亘古安定的凄凉与凄美。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一个连听名字都以为充溢异域汗青的厚重感的场合,这里不仅是中原通往西域边境的紧张关隘,也是新鲜的丝绸之路紧张的节点,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而出名天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交”“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几多诗词形貌了塞外的险要,又有几多爱国将士为镇守长城边关征战殒躯、长卧战场。李广、卫青、霍去病、班超这些铁血男儿以前在这里戍守,在那刀光血影的战场下,埋葬了多数英勇无畏的好儿郎。留恋了多年的边塞诗和那一段尘封已久的汗青,我终于要去这里看一看了。

  初踏戈壁,我们驾车行进在黝黑笔挺的柏油路上,窗外入眼是杳无火食的荒原和零散遮掩的胡杨。星移斗转、沧海沧海,以前这里盛产罗布麻、芦苇、红柳和胡杨树,彼时繁华的边城,却一夜之间像黑水古城一样,成为荒无火食的“妖怪城”,仅有黄沙漫天席卷而来。在远处天涯线的界限,我们看到了一条弯曲迂回的细线,那便是汉长城。

  敦煌有一道汉代长城,在玉门关和河仓城之间,年代比明长城还要早1300多年,弯曲迂回的汉长城如同一道道威严的屏蔽,牢牢地保卫着西陲流派。汉长城东起玉门蘑菇滩,沿甘新公路南侧,疏勒河北岸,逶迤向西,与敦煌境内的西碱墩相连。沿线的城障烽燧抗御了匈奴的骚扰,加强了边塞设防,安宁了百姓的生存,是汉代河西完备的军事防守体系的紧张构成局部,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河西致使整个北边防守工程的汗青缩影。千百年的光阴流逝,夺去了它的个高与威严,戈壁上千年回荡的风沙在它身上镌刻出了深深的沟壑。曾是“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但是多年来的风雪跌荡,如今大多已夷为平川,仅有一些小段比力完备,凋谢地疏散在砾石之间。低矮的残垣断壁弯曲匍匐在戈壁之上,无声地诉说着几千年前的光辉。

  “英姿英才影犹在,十里不闻羌笛声。”谁能想到那一段矮矮的土墙就是以前保家卫国的汉长城呢?比拟气势澎湃的明长城,这段汉长城远没有想象的宏伟,残高仅有不到两米,底下近一半还被砂石埋葬了。由于在敦煌这一带满是流滩、石子,汉长城的修建布局中并无砖石,都是由砂石夹红柳或芦苇层叠夯筑而成。先以红柳、芦苇编成框架,正中实以砾石,层层叠压而成。为确保其安定,又用芦苇作垫土铺在每层之间,盐分较高的地下水使砾石凝结,坚固无比。就是这用红柳、胡杨和芦苇与砂土在一同夯筑的汉长城,在天然情况恶劣的戈壁滩上,在风沙雪雨中屹立了两千多年,安如泰山。

  太阳在大漠中就像个淘气的孩子,躲在沙丘眼前寂静而望。我们固然都撑着伞,却仍然挡不住阳光倾注。日光倾城,给戈壁上的万物都镀上了一层金色外套。伫立在汉长城旁的烽隧上,极目远望,望到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的渺茫情形。远处,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鲜衣怒马的红衣少年,扛着银枪,策马驰骋立于两军之前。戈壁连天,壮阔无垠,我又仿佛看到了武侠剧中伫立在漫天黄沙中的青衣剑客,一招一式,皆是沙土飞扬。

  想起以前看过的一段话,约莫是对汉长城、是对那段充溢硝烟的光阴和那些战死战场的无名小卒们最贴切地形貌:“我从未见过长安,但交往的驼铃报告我那定是一片昌盛情形;我从未被旭风吹过,但途经的人们怀念着的翠绿杨柳一定很美;我长在这里已两千年了,身躯早已化作大漠的一局部,孤单是我的血液,日月轮转,它们可鉴证,我保卫着家国,保卫着我的民族,无憾!”

  直到夕阳西下,汉长城悄悄地伫立着,虽仅有残垣断壁,但这绵延无尽的气势让人看过便不再忘怀。远处的驼铃声随着风儿摇曳轻响,此情此景正映托了那首千古名篇“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文/冯悦 图/白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