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609课:来,一起认识有十个读音的“敦”字
《说文解字》第609课:来,一同熟悉有十个读音的“敦”字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攴”部的五个汉字:“[亾攴]、敉、敡、[韋攴]、敦”,这五个字中,前四个字在古代汉语中均属生僻字,“敦”字在古代汉语中是次常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度语委公布的《古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敦”。假如你只是为了解“敦”字,可直接跳过前四个字,直接看第五个字“敦”字词条。五个字的具体如下:
1、[亾攴]。读fǔ。《说文解字》给出的表明是:“抚也。从攴,亾(wáng)声。读与抚同。”形声字,原本是抚摩。
(抚摩)
但是这个字也是声中有义。殒命的人或生物或墓碑,以手抚摩之,表达安慰的意义。徐锴《说文系传》:“古文抚,或云云。”《玉篇·攴部》:“[亾攴],或作抚。”也就是说,它约莫就是“抚”的本字。由于《说文》另收有“抚”字,此处暂不具体说解。
“[亾攴]”的小篆写法如图:
([亾攴]的小篆写法)
2、敉。读mǐ。《说文解字》给出的表明是:“敉,抚也。从攴,《周书》曰:‘亦未克敉公功。’读若弭。侎,敉或从人。”形声字。原本是安慰;爱抚。
(周公辅政)
这里的《周书》指《书·周书·洛诰》,这句话的大意是:“也未能安慰您周公的大功。”
《尔雅·释言》:“敉,抚也。”郭璞注:“抚,爱抚也。”
这个字但是也是声中有义。米就是粮食的意思,手中有粮,内心不慌,民以食为天,从攴从米,会心持握有粮食储存,内心取得安慰之意。
原本之外,“敉”还指安宁。《书·大诰》:“民献有十夫予翼,以于敉宁武图功。”这些天有十位贤者来协助我,我就可以敏捷安定兵变,完成文王、武王所力图到达的武功。
“敉”的小篆写法如图:
(敉的小篆写法)
3、敡。读yì。《说文解字》给出的表明是:“敡,侮也。从攴,从易,易亦声。”会心兼形声字。原本是轻侮;怠慢。
(轻侮的心情)
这里的“易”,有不放在眼里,藐视的意思,合起来会心轻侮、怠慢。徐锴《说文系传》:“敡,容易之也。”承培元《广答问疏证》:“敡,侮也;侮,傲慢也。”《广韵·寘韵》:“敡,轻简为敡。”
原本之外,“敡”还指改动;改易。《广雅·释诂四》:“敡,转也。”王念孙《广雅疏证》:“敡通作易。”
“敡”的小篆写法如图:
(敡的小篆写法)
4、[韋攴]。读wéi。《说文解字》给出的表明是:“[韋攴],戾也。从攴,韋声。”形声字。原本是乖戾;违反。
这个字也是声中有义。“韋”,有相背之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当为韋之或体,因韋为皮革义所专,复制此字。
了解[韋攴],可以直接以为与”违“相反。《正字通·攴部》:“[韋攴],同违。”用法有二:
(1)乖戾。这就是《说文》所说的原本。《广韵·微韵》:“[韋攴],戾[韋攴]”。刘师培《与人论文书》:“隶典乖[韋攴]”。好比,曹操是天性情乖戾的人。我们可以说他性情“乖[韋攴]”。
(影视剧中的曹操)
(2)邪,不正。《广雅·释诂二》:“[韋攴],邪也。”王念孙《广雅疏证》:“《(书·)尧典》说共工之行云:‘静言庸[韋攴]。’……《文·十八年·左传》作‘靖谮庸回’杜预注云:‘回,邪也。’《(诗·)风雅·大明》:传云:‘回,违也。’义并与[韋攴]同。”
“[韋攴]”的小篆写法如图:
([韋攴]的小篆写法)
5、敦。读音有十个(你没有看错,有十个):
(一)dū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表明是:“敦,怒也,诋也。一曰谁何也。从攴,[上亯<同‘享’>下羊](chún)声。”形声字。原本是恼怒。另一义是呵责;呵叱。
(恼怒)
《荀子·议兵》:“有离谷不顺其上,则百姓莫不敦恶。”假如另有人违反习俗而不依从本人的君主,那么百姓就没有谁不仇恨厌恶他。
关于呵叱的意义。清侯康《释敦》:“谁何者,谁呵也。汉旧仪宿卫郎官分五,夜谁呵,呵夜行者谁也……是其义与‘怒也’‘诋也’同。”巡夜的职官遇人会呵叱,谁?于是这个职官就叫“夜谁呵”,卖力巡夜,碰到违反宵禁令的人就呵叱:“谁?”(具体也可以见《史记索隐》)以是,这里的呵叱,但是也包含有恼怒的意思。
原本之外,“敦”另有很多用法:
(1)催促;促迫。《孟子·公孙丑下》:“使虞敦匠。”派(充虞,孟子的弟子)催促(造棺木的)工匠。白话我们常说“推动”,即用此义。
(催促孩子造作业)
(2)劝勉。《尔雅·释诂上》:“敦,勉也。”《汉书·扬雄传》:“敦众神使式道兮。”颜师古注:“敦,勉也。”劝勉众神作道的楷模。
(3)勤勉。《管子·君臣上》:“上惠其道,下敦其业。”外表依从君道,底下勤勉尽责。
(4)淳厚;老实;老实。如:刁滑;敦请。《老子》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河上公注:“敦者,质厚。”他的醇厚淳厚啊,就像没有雕琢过的原木。
(刁滑的白叟)
(5)亲密;敦睦。《新唐书·王世充传》:“熊、谷二州在度内,不取,敦邻好也。”
(6)丰富;深沉。如壮实的身体。《楚辞·招魂》:“敦脄血拇,逐人駓駓些。”王逸注:“敦,厚也。脄,背也。”脊背肥厚拇指沾血,追起人来飞奔如梭。
(长得壮实的小男孩)
(7)多;丰富;丰厚。《荀子·儒效》:“知之而不可,虽敦必困。”晓得了却不付诸实践,即使知识很多,也将会堕入困境。
(8)大。这是方言用法,《方言》卷一:“敦,大也。”钱绎笺疏:“陈郑之间曰敦。”
(9)注意;崇尚。《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说礼、乐而敦《诗》《书》”孔颖达疏:“敦谓厚重之。”崇尚礼乐而器重《诗》《书》。
(10)用力地(把东西)放下。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自埋怨,自失笑,自解叹,自敦搠。”凌景埏注:“敦,把东西用力地放下。搠,抛贯。”如今某些地区方言中,这个是常用义。
(11)通“殿”。在最初。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敦,假借为殿。”
(12)水名。在今山西省阳高县南。《山海经·北山经》提到过敦水。
别的,“敦”照旧姓氏,《通志·氏族略五》:“敦氏,《陈留习俗传》:‘敦氏,姞姓之后。’《急就章》有敦倚。”
(二)duī。这个读音出自《广韵》。有法有四:
(1)独处不移貌。《诗·豳风·东山》:“敦彼独宿,亦在车下。”郑玄笺:“敦敦然独宿于车下。”朱熹注:“敦,独处不移之貌。”指:露宿将身缩一团,睡在那车底下。
(2)欺压。《诗·邶风·北门》:“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王家差事欺压我,衙门公事也都派给了我。
(3)办理。《诗·鲁颂·閟宫》:“敦商之旅,克咸厥功。”郑玄笺:“敦,治。旅,众;咸,同也。武王克殷而治商之臣民,使得其所,能同其功于先祖也。”(武王)办理殷商的大众安居乐业,好像先王宏大功劳一样。
(周武王)
(4)对。《庄子·说剑》:“今天试使士敦剑。”今天试使剑士们对剑。
(三)tuán。这个读音出自《广韵》用法有二:
(1)丛聚貌。《诗·风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朱熹注:“敦,聚貌。”芦苇丛生长一块,别让牛羊把它踩。
(嫩苇丛生)
(2)通“团”。圆形的。朱珔《说文假借义证》:“以敦为团之假借,敦团声相转。”《诗·豳风·东山》:“有敦瓜苦,烝在栗薪。”团团葫芦剖两半,撂上柴堆没人管。
(四)diāo。读音出自《集韵》。通“雕”。画饰。《诗·风雅·行苇》:“敦弓既坚。”毛传:“敦弓,画弓也。”朱熹注:“敦、雕通,画也。”所谓的“雕弓”,指的是雕绘文采的弓。
(会挽雕弓如满月)
(五)dùn。读音出自《广韵》。用法有二:
(1)竖。《庄子·列御寇》:“敦杖蹙之乎颐。”竖动手杖撑住下巴。
(2)土堆。通“墩”。《尔雅·释丘》:“丘一成为敦丘。”郭璞注:“今江东呼地高堆者为敦。”
(土墩子)
(六)dào。这个读音出自《集韵》。通“焘(又读tāo)”。掩盖。《集韵·号韵》:“帱,覆也。或作敦,通作焘。”
(七)zhūn。这个读音出自《集韵》通“淳(又读chún)”。布帛的宽度。《集韵·准韵》:“淳,布帛幅广也。或作敦。”《荀子·君道》:“斗斛敦概者,以是为啧也。”王先谦集解引卢文弨曰:“敦即准概。”侯康《释敦》:“在布帛为敦制,在斗斛则为敦概,一罢了矣。”种种量度量具,是用来形成一致标准的。
(八)tūn。读音出自《集韵》。用于词组“敦恨”。心不明。《集韵·魂韵》:“憞,憞恨,心不明也。或省。”
(九)duì。读音出自《集韵》。古时盛黍稷的器具。青铜制,盖和器身都作半圆形,构成球形。盖和器身有三足或圈足,盛行于战国时期。
(青铜敦)
碰到这种青铜器,不要读错音。《礼记·明堂位》:“有虞氏之两敦。”郑玄注:敦,黍稷器。“
(十)tún。读音出自《集韵》。通”屯”。布陈;屯聚。《诗·风雅·常武》:“铺敦淮濆。”郑玄笺:“敦,当作屯。”在淮河高岸屯兵设围。《汉书·礼乐志》:“车千乘,敦昆仑。”有千辆车屯聚在昆仑。
“敦”的小篆写法如图:
(敦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609,局部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一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