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就有人测出子午线,为何到了明代,还没人算出地球周长呢

更新时间:2023-07-29 14:28:10 所在栏目: 美容养生点击量:

唐代就有人测出子午线,为何到了明代,还没人算出地球周长呢

公元前3世纪,被誉为“东方地域学之父”的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在测算地球周长时,曾预算出子午线(1度相对地表弧长),从而引来多数人赞誉。不外,埃拉托色尼关于子午线毕竟只是预算,而非实测。

直到公元724年,唐代僧一行才率先实测出子午线,这比阿拉伯出名天文学家阿尔·花剌子模还要早上90年。按理来说,测出子午线后,便不难测算出地球周长;可奇异的是,中国到了明代今后,仍没有人测算出地球周长,这又是为什么呢?

上图_ 一行(公元673年~公元727年),唐朝僧人。中国唐朝出名天文学家和释学家,本名张遂

一、地球子午线是怎样丈量的?

要处理这个成绩,必要先了解僧一行实测历程的本末。

僧一行,本名张遂。《大唐新语》以及一些史书说他是初唐名将、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元勋之一的张公谨之曾孙(一说支孙)。大概是由于这个出身,则天大圣天子之侄武三思才会尽力拉拢张遂。

然张遂志不在此。为规避武三思,他逃往嵩山削发为僧,并更名为一行。被动的是,僧一行毕竟未能挣脱做官的运气。唐玄宗即位后,强行征召僧一行前去长安,令其掌管新历的编修事情。

依照常规,修订历法必要不少天象数据举行参考。于是,在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僧一行带领众人正式开头了他的“大地丈量”工程。

为此,僧一行还创造了一种名为“复矩”的新型丈量东西,用以“定表样,并审尺寸”。只可惜,史书并未纪录“复矩”的式样。

上图_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在这之后,僧一行便安插众人分散前去举国各地举行实测,此中包含太原、武陵、襄阳以及更为悠远的铁勒回纥部(今蒙古国境内)算计13处丈量点。

丈量队赶赴现场后,分散在冬至与夏至时分实测了当地的日影长度与北极高,并及时将这些数据汇总,“回日奏闻”。僧一行收到后,“以南北日影比力,用勾股法算之”。

为了便于比力和测算,南宫说小队相沿隋代刘焯的方案,于黄河两岸的平原地区分散拔取了渭州白马、汴州浚仪太岳台、许州扶沟以及豫州上蔡武津馆(四地差不多在同一经度上)作为丈量点,终极得出的结论为:南北“大率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极差一度”。

上图_ 南宫说小队在黄河两岸的平原地区拔取的到处丈量点数据

按唐例,五(唐)尺为一(唐)步,三百(唐)步为一(唐)里;而一周天又为365.25(唐)度,再换算成古代单位,即可得出:地球上子午线1度相对地表弧长为129.2公里。

此结论固然与古代(1度相差约111.2公里)有些差距,但它毕竟是最早经过实测得出的数据。只不外,僧一行能测出子午线,有局部“机会偶合”,由于他事先并没有熟悉到“子午线”的存在。

上图_ 高僧观棋图(僧一举动观棋者)

二、僧一行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上文以前提及,促使僧一行构造这场“大地丈量”的直接缘故,就是为修订历法。范文澜教师也说过:“一行在制造‘黄道游仪’的同时,又造‘覆矩图’,开头实测九州晷影和北极高度,以定各地食分的多寡和南北昼夜的是非。”

不外,僧一行等人另有一个紧张目标,那就是冲破事先人们在传统认知上的“停滞”。

须知,具有典范意义的“黄河两岸平原丈量方案”,原本出自隋代刘焯之手。而他之以是提出这个方案,主要目标是为了证实传播已久的“寸差千里”之说不成信。

这个说法,劈头于《周髀算经》。此书相当新鲜,约莫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再加上它托名为周公所著,因今后代不少人都对书中内容无比笃信。因此,《周髀算经》在唐初时,照旧国子监的主要讲义之一。

上图_ 《周髀算经》原名《周髀》,算经的十书之一,是中国最新鲜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

书虽老,却不见得都是真理。据《周髀算经》纪录:“周髀长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正南千里,勾一尺五寸,正北千里,勾一尺七寸。”

每隔千里之地,日晷影长便相差一寸,这个说法一度盛行上千年。直到南朝刘宋时期,有人才经过实测发觉了“寸差千里”说的错误。至梁朝,已有人得出“二百五十里而影差一寸也”的结论。

又据《隋书·天文志》纪录:“(刘)焯(方案)请一水工并解算术士,取河南北平川之所,可量数百里......随气至分,同日度影。得其差率,里即可知。......不必。至大业三年,敕诸郡测影,而焯寻卒,事遂寝废。”

不丢脸出,南宫说等人的丈量办法,正是接纳了刘焯的方案。但是,这几位先辈照旧都被带“偏”了,他们误以为:日晷影差与两地距离是成恰比的。

上图_ 日晷 布局图

幸而,僧一行等人经过多量实测数据,已得出了“凡日晷差,冬夏至不同,南北亦异”的结论。为此,僧一行乃“修大衍图,更为《覆矩图》,自丹穴以暨幽都之地,凡为图二十四,以考日蚀之分数,知夜漏之短长”,从而为当世的消费生存带来了一场实际的“改造”活动。

由此可见,僧一行的“大地丈量”固然不是直奔子午线而去的,但他的确得出了“北极高相差一度,地表距离相差351(唐)里又80(唐)步”的结论。

按唐制,一个周天为365.25度。既然已求出了子午线的一度,那么只需再乘以圆周的度数,地球周长便迎刃而解了。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僧一行自始至终都不曾踏破这临门一脚,这又是为什么呢?

上图_ 埃拉托色尼,被东方地域学家推许为“地域学之父”

三、中国事怎样错过这一时机的?

显然,僧一行只管实测出了子午线,但他本人只是发觉了这种纪律,并没有熟悉到子午线的存在意义。这是由于:古时天文学中尚未显现明白的地球看法,致使于众人不晓得,地球但是就是个“球”。

而埃拉托色尼当年能预算出地球周长,便是遭到了“地圆说”头脑的引导。事先,他们已经过极高厘革这一征象,遐想到了地球的球外形态。

上图_ 浑天说表现图

上图_ 古时天圆场合之说

反观中国古时,却堕入到“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中,要么以为“天平川平”,要么以为“天曲地曲”或“天地之间有一方为曲”。

别的,“浑天说”中的一个分支曾以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这种说法显然更接近“地为球形”的内幕,但可惜的是,它主要表明了天体外形,并未进一步分析大地外形。

及至元代,阿拉伯人札马鲁丁才将“地圆说”传入中国;到了明初,吴伯宗还将一些优秀的天文知识翻译到了国内,可“地圆说”仍未惹起较大反响;直到晚清时期,国内才渐渐熟悉到“地球”的看法,但也更多是出自于政治上的考量。

上图_ 地圆说表述图

这个内幕固然让人可惜,但僧一行的“大地丈量”,照旧有很大积极意义的。他虽不曾测算出地球周长,但却真正冲破了“寸差千里”的谬论,并对事先的消费生存产生了深远影响。

难怪,英国学者李约瑟会将此次丈量活动称为“封建史上划年代的创举”。

作者:瀛洲海客 校正/编纂:莉莉丝

参考材料:《周髀算经》《隋书》《中国通史简编》《我国汗青上第一次天文大地丈量及其意义——关于张遂(僧一行) 的子午线丈量》

笔墨由汗青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一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