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环最初叫“珰”原是为防止女子偷情!为什么古今差别这么大呢?
耳环又称耳坠,是古时候女子的饰物之一,常戴在耳朵的饰品。在古代,耳环又称为珥、珰。女人佩戴的耳环,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最初叫“珰”,东汉刘熙《释名》说:“穿耳施珠曰‘珰’。兴于蛮夷,盛于华夏。”在材料上,耳环都是金属为主,也有些可能是石头、木、或其他相似的硬物料。
现代女人戴耳环主要有四个意思:
一是为了美观,从种类的繁延上而言,是出于吸引异性的目的,也就是说女性戴耳环是为了吸引男性;
二是为了仪容仪表,有提醒女人保持仪态端庄的意思。女人戴耳坠,假若头脸摇摆过度,耳坠就会打在脸上,这就失仪了。
三是是为了显示财富与地位。
四是为了彰显个性,这在现代社会的青少年中尤为突出。
然而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一种约束,或者是一种标志。这种标准和约束不是积极向上的,而是具有消极卑下的意味。
古代的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一句话叫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也可谓之孝。如果你没有经过父母的同意,随便对自己的身体做出了损害这其实是一种不孝顺父母的行为。打耳洞戴耳环就是一种不孝顺的行为,为什么还有人会这么做呢。
因为耳环是针对女人而设置的。深受古代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耳环最初它不是装饰品,而是一种烙印。明朝有一本书书里面就说,女子穿耳戴耳环,自古皆为之乃为贱者。给女子打上耳洞,然后穿上耳环,就说明这个女人是卑贱的。而且还会给他们戴上手链儿,戒指,还有脚链,都是提醒她们不要随意外出,必须时时刻刻,生活检点,行动谨慎,不要有太过随意和活跃的行为。
史料记载说,当初,妇人大多不守妇道,有时竟趁着丈夫熟睡逃出去和情人幽会。做丈夫的便在她的耳根穿凿一个洞,扣上两个金属圆环。这样,女人稍微一动,耳环发出声音,只得打消幽会的念头。
另一种说法是,起初,女子没有贞操观念,只要有陌生男人路过,女人便迎上前去,主动搭讪,请陌生男人留宿。次日清晨,男人离开时按惯例应送一只耳环给女子,作为留念和酬谢。女人耳朵上的耳环越多,越是显出女人的魅力。所以,《陌上桑》里,男人为之倾倒的罗敷是“耳中明月珠”;《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是“耳著明月珰。”罗隐在《杂咏》诗所写的游春女子是“金环耳际摇”。
《红楼梦》的戏子芳官,“右耳根内只塞着米粒大小的一个小玉塞子,左耳上单一个白果大小的硬红镶金大坠子,越发显得面如满月犹白,眼似秋水还清”;尤三姐“忽起忽坐,忽喜忽嗔,没半刻斯文,两个坠子就和打秋千一般;灯光之下越显得柳眉笼翠,檀口含丹”这时,耳环成了“耳坠子”,为女子平添了许多妩媚和美丽。
后来,经过时代的变迁,耳环成了女人喜欢的饰品。盼望儿早日归还,俗话讲:不上轿不扎耳朵眼,女儿出嫁的时候,佩戴的饰物!寓意: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