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海东青是天空中的无敌王者?不,别把传说跟现实混淆在一起
中国东北地区自古就流传着海东青的神话传说。无论是在肃慎族文化、女真族文化还是现如今的满族文化中,海东青都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说是这些民族共同的图腾之一也不为过。
因为这些民族当年基本都是靠游猎为生的,一直都有训练猛禽来帮助狩猎的传统,而“海东青”对他们而言是相当优秀的助力。
于是在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中,海东青逐渐被塑造成天空中无敌的王者,甚至堪比神的存在,并在游猎民族中形成了图腾崇拜。
《本草纲目·禽部四》中是这么描写海东青的:
青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
无独有偶,清朝乾隆帝也曾写过一首《海东青行》,前两句是这么夸它的:
鸷鸟种不一,
海青称俊绝。
摩空健翮上层霄,
千里下击才一瞥。
但是本草纲目跟乾隆皇帝的诗立意不同。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认为海东青的骨头磨成灰用酒送服可以治疗人类伤筋断骨和跌打损伤,原文是“以骨治骨,从其类也”,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吃啥补啥。
而乾隆作为满族人,是把海东青视为传统文化图腾的,原诗的末尾还感叹了一把“安得受制于人,垂头仰饲居樊笼”,表示海东青神勇如此却只能被饲养在狭小的笼子里,很悲催。
当然了,乾隆爷感叹归感叹,该玩鹰的时候可也没少玩。
海东青也叫海青,对佛学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居士可以穿“海青”服装修行,海青服的名字来源据说就跟海东青有关。
古时候吴中地区的人们称广袖大衫为海青,李白还在诗里写过“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意思就是穿着大袖长衫舞动时很优美,就像海东青挥舞双翼一样。
当然了,这只是说法之一,另外还有种说法是分别去解释海和青字的意义再合为一体,那就跟本文无关了,所以不多加赘述,继续说鸟类中的海东青。
很多人可能想问,传说中的海东青真实存在吗?
说实话,有是有,但基本只能当成“神话生物的原型”来说,因为传说中的海东青拥有天生神力,上达九天下入深渊,每十万只神鹰中才能出一只海东青,还是“最俊”的。
这些无疑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说法,但肃慎人、女真人都是真实存在的,他们文化传承中的海东青图腾也多次出现在文章、画作中。
而流传下来的古代绘画艺术作品中出现的海东青,毫无疑问还没灭绝,其形象就是现如今的矛隼Falco rusticolus。
没错,前面主要介绍了海东青在东北游猎民族中的文化体现,接下来就要着重说一下现实世界中的海东青了。
矛隼是隼形目、隼科、隼属的猛禽。在隼属中,矛隼的体型是最大的,但是放在整个猛禽家族中却只能算是中等大小。
它们体长48~65厘米,体重1.1~2.1千克,翼展约为110~160厘米(网上说海东青翼展两米多是谣言),雌雄之间拥有性二态,雌性矛隼的体型比雄性要大一些。
另外,矛隼还是非常典型的多态物种,也就是说同一种类的不同个体也拥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比如羽毛的颜色,矛隼有纯白色,也有黑白斑点色,也有浅棕色,甚至还有接近黑色的深色类型。这些个体差异是自然存在的,最初并不是人类选育而来(但可以对此进行定向选育)。
根据矛隼的多态个体差异,它们在爱好者口中有着不同称号:波黄、秋黄、玉爪、三年龙、六年凤等。
清代地理学家杨宾所著《柳边纪略》中记载道:
“海东青者,鹰品之最贵者也。纯白为上,白而杂它毛色者次之,灰色又次之。”
这个说法在现代饲养矛隼的人群中广为流传,但《柳边纪略》毕竟是一本地理学和民俗学著作,里面涉及到的海东青知识也只是他在当地游玩时的所见所闻,所以目前来说关于矛隼的不同品系和“等级”并不是只有杨宾一家之言而已。
再来说说矛隼的生活习性和能力吧。虽然是猛禽,但毕竟体型摆在这里,矛隼绝对不会像传说中的那样“勇猛世无双,天上称大王”。
且不说矛隼的分布范围内有金雕这种绝对的天空制霸者存在,就连乌鸦、喜鹊这种贱力十足的鸟都能带给矛隼相当头疼的体验。
不过其他小体型的鸟类、啮齿动物和爬行动物就无法与矛隼抗衡了,它们构成了矛隼的主要食谱。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古代有训练矛隼围猎天鹅的现象,但这一行为在野生矛隼中很少出现,毕竟天鹅的体型比较大,鹅类的攻击力大家心里也都有数。
矛隼体型不算很大,所以灵活性和飞行速度非常优秀。
它们在天上飞翔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45公里,而收翅俯冲的极速能够达到每小时240公里,像锋利又迅疾的长矛一样直击猎物。
经过训练的矛隼可以帮助猎人狩猎中小型动物,但毕竟力量和体型摆在这里,矛隼作为海东青的精神意义远远大于现实意义。
况且现在国家已经禁猎了,矛隼还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在华盛顿公约CITES中为附录Ⅰ物种),已经不允许私人饲养了。
#爬宠大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