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糕点:打卡清单上的“京八件”到底有几件
现在正是旅游旺季,许多暑期来北京旅游的人,除了打卡景点以外,也免不了打卡美食。
临走之时,还必不可少地给亲朋好友带上点北京特产。
而“京八件”,是其中最常见的。
“京八件”是哪“八件”
如果你在网上搜索一下“京八件”的话,一定会出来这样的信息:
“京八件”是指,福字饼、禄字饼、寿字饼、喜字饼、太师饼、椒盐饼、枣花糕、萨其玛等,对应“福禄寿喜财文吉子”八件人生得意之事,“是北京人旧时走亲访友最上台面的礼品”。
不可否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点心匣子外加两瓶二锅头,是北京人走亲访友的“标配”。
但“京八件”却又不仅仅八件。
实际上,“京八件”分为酥皮大八件、奶皮小八件、酒皮细八件三种。
它们都是有馅的,不同之处在于皮:
酥皮是酥皮糕点,经过两次揉面,分层;
酒皮和奶皮八宝是一种硬皮糕点,一次拌匀,每一次都要加适量的黄酒、白兰地或鲜奶,以使其散发出酒味和奶味。
而且,他们的外形比大八件小,花色更少。
除此之外,大八件共有25个花样,分为头行、破皮、酥皮三种。
其中“头行”是指必须先做的糕点,含油、含糖量较高,以各种形状的模具磕制成坯,表面印有各种图案。
常见的“头行”有桃酥、巴拉饼、状元饼等。
“京八件”的由来
老北京“京八件”的起源,只因明朝有位“吃货”皇帝。
明穆宗在没即位之前,经常派人到东长安街买零食,做了皇帝之后,还对街头的美味念念不忘。
甜食方深谙皇帝心意,便到那些糕饼店"卧底",偷学制作方法,又花费不少银子采购原料,仿制了一些出来。
后来,清代宫廷中有御饽饽房或点心局子,各种祭祀、宴饮、赏赐及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糕点,这种食俗便逐渐影响到民间。
不过,"京八件"的每件糕饼本身,并非明朝才被"发明"出来,甜食方也就是起了个"打包上市"的作用。
早在辽金时期,北京的糕点制作就已经相当专业化和规模化,但早先是用来祭祀的贡品。
元朝时,蒙古人为北京带来牛羊油、牛羊奶制作的草原风味糕点。
明朝首都是从南京迁到北京的,江南点心自然也流入京城。
清朝建立后,又传入萨其马之类的满族糕点。
不同风味、不同品种、不同制法,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相互影响磨合,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京味点心"。
所以,这“京八件”即是来自宫廷,也是源自民间。
“京八件”的讲究
虽说现在干啥都搞个DIY,但这“京八件”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复制的。
面团就非常讲究,需要水油面团和干油面团混合,反复揉搓、摔打,十分考验力道、手法。
馅心不仅决定了口味,还影响着点心的造型,只有恰到好处的比例,才能保证点心不走样、不塌陷。
同时,面点师傅要具有对生活的观察力,才能让点心的造型惟妙惟肖。
“京八件”也分蒸、烤、炸等,不同的烹制方式,使得每种点心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
不得不说,老祖宗的品味确实没得说。
“京八件”里,你最喜欢什么口味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