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道涵:曾担任上海市市长,父亲是同盟会元老,长子是中将
2005年12月24日,原“海协会”会长、“汪辜会谈”主角之一,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做出重要贡献的汪道涵同志,因病在沪离世。
回顾汪老的90载风雨人生,不禁令人肃然起敬、万分感慨。从革命者到建设者,再到两岸关系的卓越开拓者,他的人生写满了传奇与辉煌。
1915年3月27日,汪道涵出生在安徽省嘉山的一个革命家庭。父亲汪雨相是晚清时的秀才,27岁时曾只身远赴日本攻读教育学。在日本留学期间,深受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熏陶,秘密加入“同盟会”,至此开始投身于革命事业。
汪雨相身为“同盟会”元老,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参加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爆发之后,作为教育界代表他坚决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并投身于“爱国反帝”浪潮之中。汪道涵作为家中的长子,深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自幼便树立了革命理想。
1932年,汪道涵从南京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攻读机械学专业。当时的华夏大地,早已陷入一片战乱之中。在国难当头之际,汪道涵积极参加上海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不幸的是他身为进步学生代表,遭到了国民党的非法逮捕。
入狱之后汪道涵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始终没有改变革命意志,后经父亲汪雨相保释,以及党组织的积极营救才脱离险境。出狱后他利用假期回乡之机,组织青年读书会、街头演出队,积极开展抗日募捐活动。
1933年春,年仅18岁的汪道涵加入共产党。此后一直到卢沟桥事变爆发之际,他始终坚守党的信仰、积极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在他的影响下一大批进步青年,纷纷加入抗日阵营。在此期间汪道涵曾历任战地服务团团长、县长和地委委员等职。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汪道涵毅然决然地带领全家奔赴延安,汪雨相夫妇非常支持儿子的做法,带领一家老小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经过几个月的跋山涉水和艰难险阻,终于在同年冬抵达延安,受到了林伯渠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1940年至1949年间,汪道涵在组织的安排下,赶赴淮南地区开展工作。曾先后担任过嘉山县长、县委书记,以及淮南行署副主任、地委财经部长等职。后来又被调至苏皖边区政府,历任财政厅和建设厅副厅长,还曾任职于华中和山东两大军区的军工部长和政委。
组织基于汪道涵在工业和经济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又将他升任为安徽省财办主任、财政厅长。新中国成立之后,汪道涵先后在杭州、浙江等地的财政部门工作,后期还曾任华东工业部部长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职。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汪道涵历任外经委第一副主任、外经部副部长,以及国家进出口委和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之后,调任上海市委开始担任书记、副市长等职,为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87年,72岁的汪道涵被调入中顾委。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开始担任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1991年“海协会”成立之后,他成为了第一任会长。1993年4月27日,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促成了第一次“汪辜会谈”,为海峡两岸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双方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这一切都离不开汪道涵的努力。1998年10月,汪道涵和辜振甫的双手再一次跨越海峡紧紧相握,第二次“汪辜会谈”正式开启了两岸的“政治对话”。
汪道涵曾先后娶过两任妻子,生育了六个子女,身为一位性格谦和、学识渊博的学者型领导,他在教育孩子方面特别有心得。在汪道涵的六名子女中,除了次女汪芸在特殊时期遇难之外,其余五名子女都在不同的领域,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尤其是长子汪致远,在1988年第二次授衔时,被授予解放军中将军衔,子承父业继续为国家和军队做贡献。汪道涵不仅是一位老革命家,还是一位儒雅、理性的学者型领导,晚年时曾担任过多所名校的大学教授,由他主讲的经济管理学等课程,深受学生们的青睐。
2005年12月24日,为祖国统一鞠躬尽瘁,深受两岸人民敬仰的和平统一使者,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重量级人物汪道涵,病逝于上海。回顾他的90载人生,简直充满了太多的传奇和辉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