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海是什么东西(探秘 | 酒海原来是这样编出来的)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探秘 | 酒海原来是这样编出来的

3月17日,在春日的暖阳下,凤翔县亭子头酒海加工专业合作社门前,十余位村民忙得不亦乐乎,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76岁,最小的也近50岁,仅用手中的荆条编织出近3米高的酒海。该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拴明高兴地说:“我们村历来传承这项技艺,这几天的正式开工,标志着时隔30年后这门技艺重新派上大用场!”

多人分工协作 编织八吨酒海

当日,笔者闻讯前往凤翔县柳林镇亭子头村,还没有走到目的地,老远就看到几个类似巨型大箩筐的东西立在马路边上,分外显眼。凤翔县亭子头酒海加工专业合作社理事王虎田说,这就是酒海,开工已经三、四天了,已经编织完成了三个。笔者在现场看到,五个工人站在近两米高的架子上围在一个酒海旁编织,两人在一旁专门编织酒海的底部,两人在编织完成的酒海内打磨、裱糊,还有一人负责内部裱糊纸的刷浆。

王虎田告诉笔者,编织酒海首先要采购荆条,每根直径基本在1.5厘米左右,然后将每根再破成三条,这就是编织的原材料。他说,酒海要从底部开始编起,底子好了之后再依次往上编织,就像砌墙一样,基本上一天就可以编织完一个,这批编织的酒海高度为2.9米,直径是2.2米,容量在8吨左右。框架编好之后还要在内部进行裱糊,裱糊用的纸张是专用的麻枸纸,三张纸为一层,在纸张上刷上用猪血和白灰调配的浆料后贴在酒海的内部,每个酒海都要裱糊50层,而且贴上一层纸待干透之后,才能裱糊下一层,基本上每个酒海的制作时间在两个月左右。

家族几代传承 保留传统技艺

笔者了解到,亭子头村早已因制作酒海而闻名,之所以现在还保留着这门技艺,正是由于不少村民将这门手艺传承至今。

今年59岁的王虎田说,百余年前他爷爷就会编织酒海,后来他跟着父亲学习,从18岁就开始从事这一行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上有三、四户村民都在从事编织酒海的营生,现在合作社从事编织的工人基本上都是以前村上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经76岁,最小的也已接近50岁。

在现场编织酒海底子的现年76岁的村民王西田告诉笔者,他们家族的人都会编酒海,原来凤翔虢王、彪角一带也有人做这门生意,现在不少老手艺人都不在了,他父亲就做了一辈子。他说,这些年他一直没闲着,带着侄子走南闯北,去过甘肃、宁夏、广州等地专门编酒海,现在年龄大了,就在村里合作社干。

为什么现在要重拾这门技艺?王虎田说,现在很多酒厂早已经用上了现代化的钢罐、不锈钢罐等作酒海,但是不透气,酒海不能“呼吸”,从而不能将产品质量发挥到极致。为此,一些酒厂就联系他们,定做一批手工编织而成的老式酒海。“村上30年没有做过大酒海了,我们这批先做10个8吨的,每个售价在15000多元。”王虎田说。

发展特色产业 带动群众增收

让笔者没有想到的是,该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拴明也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他说,父亲原来就是这方面的手艺人,所以他自然就会。

“1987年村上就给西凤酒厂做了70个大酒海,1990年以后村上基本上就没有做过这种大酒海了。”王拴明说,他还特意找到了当时的订单票据。笔者看到,票据显示这笔订单的总价为66500元。

“合作社不仅能够传承这门技艺,同时还能带动群众增收,目前已经吸收了几户脱贫户来这里学习、上工,如果发展得好,将动员更多的脱贫户加入进来。”王拴明告诉笔者,县上和镇上都很支持村上发展这一特色产业,给予了很多帮助,现在村上还有30多名这方面的手艺人,大家一下子感觉有了用武之地。

据了解,凤翔县亭子头酒海加工专业合作社去年10月份成立,今年1月就接到了首个大订单。“如果不是疫情影响,我们早都开工了。”王虎田说,为了保护这门手艺,他们已经取得了国家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现在合作社有20多人,可以年产5吨以上酒海200个,目前大家都在加班加点赶制订单。

(宝鸡日报 杨曙斌 谢克强)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俄罗斯人口分布图(地球灯光看俄罗斯人口分布和经济状况,东欧最亮,远东一团漆黑)
下一篇:返回列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