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国产电视剧,未播先火。还没正式开机,只是官宣演员阵容,就屠了整个文娱榜。
若是平常,观众该不乐意的剧方如此“明目张胆”地买热搜、做营销了。
而这次,评论区里却是刷屏的“期待”,甚至有网友钦定这部剧为“2022年顶流电视剧”。
原因之一:胡歌正式官宣为《县委大院》男主。
悄悄说,这部剧没官宣阵容之前,好多适龄男明星的粉丝在撕资源,互嘲对方咖位不配,整天污言秽语血雨腥风的......
为什么呢,因为正值“影视寒冬”,这部剧是难得一见的“好饼”。
看出品方——正午阳光。
都说“正午出品,必属精品”。
现在的影视圈氛围,看剧犹如拆盲盒。而正午阳光出品过大量爆款的优质电视剧,口碑品质有保证。
当然,“胡歌+正午阳光”的配置,只能说是“强强联合”。
这些年拿着S级项目,请着知名大咖,背靠圈内大厂,最后却拍得一团糟的“大制作”,我们也见过不少。
一部电视剧最终在荧幕上呈现出来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审美,是不是真情实感,能不能打动人心,还要看导演的功力。
而如今国内,能将这部剧打出“王炸”效果的,还要看这个时隔七年、跟胡歌再次合作的男人——
孔笙。
“国导”孔笙
未闻其名,已见其花
业内人士介绍他,用一句话:
“中国电视剧界,孔笙排第二,恐怕没人敢排第一。”
蒋叔介绍他,也想用一句话:
从业30年,孔笙拍出来口碑最差的作品,是《欢乐颂》。
就算你没听过他的名字,你也一定看过他的作品。
比如7年前,孔笙和胡歌第一次合作产出的作品——《琅琊榜》。
全网爆火,热搜不断,讨论量只升不降,胡歌直接转型成功,捧红三线演员无数。
就连评分严苛的豆瓣平台,在超过66万人的集体评分下,创造出了9.4的高分,堪称“国剧之光”。
然而,就算是9.4分的《琅琊榜》,在导演孔笙长长的作品清单里,都排不上第一。
你肯定想不到,排名第一的,是一部融合了“年代、家庭、伦理”的情感剧。
这几个标签放在一起其实怪吓人的。
蒋叔脑子里首先蹦出来的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出轨离婚、婆媳关系、狗血撕逼。
业内人士放话了,“好的电视剧,就是要做到三分钟一小打,五分钟一大打,矛盾不断,事件不断,这样才能抓住观众,提高收视率。”
孔笙听了只觉得头疼,他偏不这么拍。
于是就诞生了2014年开播、收官拿下全国8%收视率、豆瓣高达9.5分的家庭情感大剧——《父母爱情》。
去年开年神剧《山海情》,拿奖拿到手软的脱贫攻坚主旋律剧,孔笙拍的。
2008年,那部讲述清末民初,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离乡背井的民族创业史《闯关东》,孔笙拍的。
2012年,聚焦小人物创业史的《温州一家人》,孔笙拍的。
2014年,由霍建华、杨紫主演的高分抗日革命剧《战长沙》,孔笙拍的。
同年,让全网历史爱好者、考据控、细节狂魔集体沸腾的历史正剧《北平无战事》,孔笙拍的。
2018年,讲述改革开放背景下,小人物们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当代题材《大江大河》,孔笙拍的。
有人说,孔笙一个人,“拍遍中国近代史的百年”,但偏偏人家还不止会拍历史、拍正剧、拍主旋律。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不知道拍了多少电影电视剧,孔笙也拍。
就拍出了《百集聊斋之人鬼情缘》,豆瓣8.7,秒杀所有同类聊斋作品。
近两年大家总爱讲大IP,孔笙也拍——
《鬼吹灯之精绝古城》,豆瓣7.9分。
最近,女性题材电视剧大量泛滥,质量却良莠不齐,很多披着玛丽苏恋爱皮,套个“大女主”的头衔,就开始挂羊头卖狗肉。
而这类女性题材,孔笙也拍。
就拍出了总网络播放量超过100亿的爆款女性职场剧《欢乐颂》。
有多少导演,迷信流量、轻视剧本、无视逻辑,终其一生、执导的所有作品加起来,都没办法达到孔笙一部作品的高度。
有人就问啊,你怎么把剧拍得这么好的。
孔笙的回答却是:
“我只不过是做了我该做的事。”
导演界的“扫地僧”
占据国产剧半壁江山
国内的大导,尤其有才华的,多多少少有自己的脾气,或者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
孔笙却不大有,就像金庸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身怀绝技,却深藏不露。
《父母爱情》的编剧刘静第一次见到孔笙,心里有些纳闷:
孔笙是导演,不爱说话,好像也不爱打扮,似乎是那种只顾低头拉车、不怎么抬头看路的人。 我去过两次片场,两次他都在那任劳任怨、埋头苦干。 人也有些许的羞涩,这么一个羞涩之人,怎么能当导演呢?”
负责《山海情》的美术指导王竞也说:
这么多年,我从没见过孔导在现场发火、骂人。有时候他也着急,就在现场揪头发,那时候你就知道:噢,导演着急了。
硬要说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一个字:轴。
他拍戏,对自己,对团队,对作品,就一个的要求:
“做什么都得像那么回事儿。”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现在的影视圈,太多人想走捷径:
有流量演员,就没必要用没流量的,老戏骨去剧组“镶边”就好啦,演演配角足够了; 能营销取胜,还做什么品质,一开播买八百个热搜天天挂着,不火也能火; 剧本逻辑不重要,槽点也是话题点,俗套就是有人吃这套,狗血更是“万金油”; ......
“对一部作品来说,审美观太重要了。如果一部作品连基本的审美都没有,那拍它还有什么意义。”孔笙这么说。
演员要有演员的品质,剧本要有剧本的逻辑,画面要有画面的美感。
从业多年,他一直这么要求自己。
伟大变为可笑只有一步
但再走一步,可笑又会变为伟大
孔笙曾经是一个“曲高和寡”的导演。
他的剧要么“没人投”,要么“没人买”,要么“买下来了也没人看”。
《战长沙》口碑爆了,但收视率却只有同期仙侠剧《古剑奇谭》的零头。
然而大浪淘沙,在所谓“影视寒冬”的冲击下,真正活下来、还越活越好的,还是这位真心做品质的匠人导演。
①“磨”演员
孔笙挑演员,是真的“挑”。
长得好看,但不符合角色,不需要。
长得好看,又有流量,但不符合角色,还是不要。
“演员的态度是第一位的,不管你流量多大,如果演戏的态度不好,那我绝对不会用。”
挑完之后,来到谈薪酬这一块,孔笙也把控得死死的。
在他这里,演员总片酬绝对不会超过总投资的50%。
因为“钱都给演员了,制作必然就会粗糙。我宁愿请不知名的演员,也要把大部分钱花在制作上。”
②“磨”剧本
孔笙对剧本的要求很严格。
历史背景、人物情感、冲突逻辑,都必须尊重事实。
《山海情》中有一场戏,金滩村没法通电,马得福赖在赵师傅办公室不走,每天来蹲点、磨着赵师傅给村里通电。
这里有一个场景——
马得福站起来倒开水,赵师傅看着这个倔脾气的年轻人,有些无奈地拿起自己桌上的一瓶枸杞,问他“要枸杞不”。
你肯定想不到,“枸杞”这场戏,孔笙磨了整整三个版本。
第一版,赵师傅主动问马得福“要枸杞不”,马得福要了。
孔笙觉得不太合理。
第二个版本,马得福主动问赵师傅,“有枸杞不?”
孔笙还是觉得不对。
第三个版本,赵师傅见马得福倒水,主动问“要枸杞不?”
马得福跑了好几天都没给村里通上电,心里憋着一股气,“不要,我身体好着呢。”
孔笙觉得情绪对了。
“怎么给枸杞”这场戏,才算是过了。
孔笙说:
你把一个东西做好了,做真实了,做到演员和观众心里去了,他们就会很感动。
他们感动了,才会相信发生的故事。
③“磨”画面
《琅琊榜》播放之后,全网疯了一样地解读其中的镜头美学。
对称式结构、三分法则、黄金分割、黄金三角线、斐波那契螺旋线......每一帧截取出来,都像一张专门摄影出来的静态壁纸。
《北平无战事》中2.35:1的"宽银幕"画面。
《大江大河》运用了更加极致的“变形宽银幕镜头”。
提问:如何拍摄战争戏?
别人的答卷:拉绿幕,扣人像,合成,便捷高效!
孔笙答:拍7天。
拍年代戏的时候,孔笙说,“中国发展太快了,想找个合适的景太难了”。
那怎么办呢?
答:建一个村子。
《山海情》里的金滩村,总共建了三期房子,美术设计出了27稿。
一期是土坯房。二期是砖包房。三期是砖房。
地窝子(图源:E.T.C.S嚏工作室)
场景搭起来以后,一些当地居民开车来参观。
当时有一位老大爷,一下车就哭了。说一下就想起当年吃过的苦,感觉穿越回去了。
人生高光时刻背后
都是慢慢地磨、笨笨地熬
2016年时孔笙说:
“热情依然有,但年纪也大了。再带几个年轻导演、再拍几部剧,我想就差不多可以了。”
如今2022年了,冒头的年轻导演还没看到,倒是这位自嘲“廉颇老矣”的导演,好剧出了一部又一部。
烂剧越摆越烂,好剧精益求精。
正如心理学上的一个专业名词:马太效应。
指的是一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我们身边有一些人,沉迷于短期快感,安逸于舒适圈,还在持续不断的“伪努力”。
拒绝深度思考,拒绝脚踏实地,遇事第一时间想着“走捷径”,嘴上总是挂着“认真你就输了”。
把生活过得浑浑噩噩,然后陷入恶性循环。
最终安慰自己,没关系,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先是莫欺少年穷,再是莫欺中年穷,最后是莫欺老年穷。
可惜大器晚成的前提是,你要先一步一步把自己锤炼成“大器”。
你看,当普通人在费力寻找捷径的时候,聪明人却都在下笨功夫。
努力不可耻,认真不可笑。
好高骛远是空想,脚踏实地才是梦想。
与诸君共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