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小篆?
小篆又叫做秦篆,是由大篆省改而来的一种字体。它产生于战国终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一阶段。
《说文解字·叙》说:“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自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笔墨异形。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依据这种说法,仿佛小篆是由李斯等少数人直接从大篆省改出来的一种字体。从出土的秦国文物来看,小篆是由大篆渐渐演化来的,两者之间并无截然明白的年代界线。大篆有些字也较繁复,誊写不便利,不切合社会提高对笔墨的要求,以是从春秋起就开头简化,到战国就分明增速,李斯等人不外是把社会上以前通行的小篆字体加以搜集整理,把它作为标准字体,向全社会推行罢了。
秦代小篆笔墨材料传播下去的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以及多数秦量、秦权、诏版。东汉时许慎作《说文解字》,搜集了小篆9353字。小篆产生年代固然不早,数目却很大,在中国笔墨提高史上有特别位置,是古笔墨通向近代笔墨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