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射(“毒刺”肩射防空导弹)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最近的美国对台军售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今天就说说其中的“毒刺”FIM-92防空导弹。

XFIM-92

先说说“毒刺”的早期研制过程。在 1965 年 7 月获得传感器开发计划合同后,通用动力于 1967 年开始对“红眼”后续型号(简称"红眼II")进行开发工作。1968 年 7 月 1 日,美国陆军对现有防空系统的评审结果以《陆军防空系统研究技术回顾》的形式公布,显示出在该领域迫切需要改进升级。之后,根据1969年1月下旬开始的倡议,将红眼II尽快上马作为优先事项。美国陆军评估了该计划,并选定红眼II作为现有红眼导弹的继承者以便进一步发展。然后对另外六个类似的武器系统进行了测试。1971年10月8日,红眼II被赋予 "XFIM-92A"的编号,正式名称为"毒刺"。1972年开始了工程研制。系统测试始于1973年3月,结果发现一堆问题弄得1974年在白沙靶场打了一发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没了动静。“毒刺”项目的主管部门美国陆军导弹司令部(MICOM)很生气:就这么个小破玩意老子从68年开始苦等了5年还听不见个响,通用这帮小子把爷当猴耍是吧?登时决定发展个备胎,说干就干,于是就找福特航宇公司开搞 “毒刺”预备系统。通用动力顿感压力山大,赶紧审查设计,于是乎胜利减少了15%的电子零配件总数,又重新设计了可分离控制手柄部件。在拖拖拉拉了六个月之后,该项目于1975年2月发射了修改后的第一枚导弹,还好直接命中测试目标。同年3月的试验中,导弹与4g机动的目标交战时制导系统工作良好。7月的测试中,“毒刺”又在干扰条件下击中无人机目标。通用动力松了口气。1977 年“毒刺”备胎终于停止发展。当年 11 月,FIM-92 通过鉴定,通用动力总算笑到了最后。1978 年 4 月 20 日授予通用动力生产合同。第一批“毒刺”FIM-92A于当年开始生产。

毒刺系统

整个“毒刺”系统重1532公斤,从激活到下降至最小允许值时的供电时间大约19秒。

战斗部舱包括引信、主爆药、助爆药和其它机构。为保障射手安全,引信设计成在主发动机点火后解除保险。战斗部重量增到3公斤 ,提高了杀伤威力 。

动力舱内为双推力主发动机、尾翼组件和助推发动机。助推发动机点火并在出筒前燃烧完毕,将导弹推出发射筒并起旋。“毒刺”出筒后尾翼在弹簧和弹体旋转的离心力共同作用下张开并固定,维持气动稳定性及旋转速度。出筒约6米后主发动机点火为“毒刺”续航段提供动力。

“毒刺”继承了“红眼”小巧轻便、能单兵肩射(一般肩射要求总重不超过18公斤)的特点, 在不增加弹体直径和改变原“红眼”总体气动布局情况下, 重点改进了红外制导系统, 增设了敌我识别装置, 使导弹在战技术性能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

“红眼”采用硫化铅作为红外探测器元件。硫化铅的工作波长范围为17微米波长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子红外辐射带响应,但252微米范围都能响应),工作温度70K(约-203℃),因此必须致冷方能工作。由于研制成功了体积小、重量轻的焦耳·汤姆逊节流致冷装置(原理是利用208个大气压的高压贮气瓶排出高压气体通过节流气孔后体积迅速膨胀、压力降低而吸热致冷),可将锑化铟探测器致冷到70-80K(约-203℃至-193℃)的低温,其探测灵敏度大大高于硫化铅,不仅能从目标后方探测尾喷口的高温热源,还能从侧前方探测目标发动机排出的温度较低的热气流和热金属辐射热(主要是46公斤,可以裹束在射手的腰邻,两块垂直的开槽金属板即敌我识别天线则配置于导弹发射机构(重2公斤,可重复使用)上。敌我识别器的覆盖范围为方位角5度,高低角223微米附近)工作,两种探测器采用夹层叠置方式粘合为一,所获得的信息由两台微处理机加以快速处理,然后对上述两个通道内同时接收到的脉冲相对量值(能量比值)加以比较后,就能正确鉴别出哪些脉冲来自目标飞机,哪些脉冲来自背景或红外诱饵等干扰源。因此,采用准成象扫描、红外/紫外双色跟踪制导方式的”毒刺-POST”在制导精度和抗自然与人为干扰能力方面都比“毒刺”有了重大突破。”毒刺-POST”于1982年开始飞行试验,1983年末开始投入生产,首批为4枚。通用动力公司发言人声称,由于“毒刺一POST”的技术水平很快被最新型号“毒刺一RMP”(可重编程序的微处理机)所超过,因此只向美国陆军提供了559套“毒刺一POST”导弹系统。“毒刺一RMP”(FIM一92C)由通用动力和雷西昂两家公司生产。这种“毒刺”型号采用了“毒刺一POST”所发展的先进导引头,微处理器的数量由2变4,每个微处理器内存为4KB(从内存容量看,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也就8051单片机的档次),并使之具有程序重编特点。这种重编程序使导弹和控制功能适应正在变化着的各种威胁。现在“毒刺一POST”计划已告结束,代之以“毒刺一RMP”。RMP软件固化在可替换的只读存储器(ROM)模块中,这种模块虽然能在低级维修点进行装配,但由于涉及到这项工作保密问题可能要在补给站级别上进行,因为要对这些模块严格保密,RMP导弹系统中的敌我识别器往往不能重编程序。

编制

“毒刺”导弹以排为建制单位,排包括排长、军士和司机各一名,下辖若干个班,班包括班长和报务员兼司机各一名,下辖若干个射击组,射击组由组长和射手各一名组成。排、班、组均配备有一辆带拖车的1/4吨吉普车和通信设备。班和组还配备有敌我识别器。射击组是基本火力单元,组长负责识别目标和实施射击指挥,射手负责发射导弹,必要时组长也能发射导弹。这一点与“红眼”基本相同,但作战使用方法不同,后者是分散使用,加入各师的作战营、侦察营和野战炮兵营的编成,而“毒刺”则是集中使用,加入防空部队(营和分队)的编成。集中使用的优点是防空效率高,便于对防空武器实施射击指挥。

班、排的编制随所掩护的部队的编成而定,例如,机步师的防空营有5个“毒刺”排,每个排包括一个指挥班和3个射击班,每个射击班有5个射击组。101空中突击师防空营有6个“毒刺”排,每个排2个班,其中一个班有5个组,另一个班有6个组。82空降师有4个“毒刺”排,每个排有4个班,每个班有4个组。装甲骑兵团有一个“毒刺”排,它加入防空连的编成,一个排有7个班,每个班有4个组。

为了提高防空效率,美陆军还将“毒刺”地空导弹班与“火神”(一度指望过和“约克中士”搭伙,孰料中士系统却game over了)高炮排编成一个防空分队,其中“毒刺”班有5个射击组。在进攻时,高炮配属给第一梯队连(每连两门),“毒刺”则掩护第二梯队连、指挥所和后方机关。在防御中,高炮宜集中使用,而“毒刺”导弹射击组则要分配到各连(每连一个组),以掩护群指挥所和后勤机关。掩护炮兵的任务由一个导弹射击班担负,这个班有3个组,即每个炮兵连有一个导弹射击组掩护。

为了避免相互干扰和降低防空效率,又要形成严密的相互覆盖的杀伤区,“毒刺”不要与其他防空武器部署在同一个阵地上,例如对高炮,“毒刺”要远离1,500~2,000米以上。

射击方法

在对付低速目标(如活塞式飞机和直升机)时,“毒刺”采用“射击—观察—射击”的方法。而对付高速目标(如喷气式飞机)时则采用“两次射击—观察—射击”的方法。在后一种情况下,组长和射手同时向目标射击。当有大量空中目标时,射击组先拦截威胁最大的目标,然后组长和射手单独向各自所选定的目标射击,此时的射击方法是“射击—新目标—射击”;组长向目标编队的僚机或左方目标射击,射手向长机或右方目标射击。射击要进行到车载弹药全部消耗完为止。如果弹药补充有困难,那末应选择一种比较经济的射击方法,或者缩短开火距离。

在选择射击目标时,必须遵循如下原则;在最大距离上对有威胁的目标先进行射击;对没有停止空袭的目标或处于导弹最大射程内的目标应继续进行射击,直到歼灭为止;当敌机附近有己方飞机时则要立即停止射击。但是,“毒刺”导弹不管是在昼间,还是在夜间使用,都会暴露自己的发射阵地,因此为了提高射击组的生存能力,最好在运动中或短停间射击,并且每发射一次导弹,就要更换一次发射阵地。

战斗使用

“毒刺”导弹由于轻便,使用灵活,在战斗中主要用于掩护作战部队,使其免遭低空、超低空目标的射击,因此在战斗中有其独特的使用方法。

进攻战斗使用原则

在进攻战中,“毒刺”射击组通常部署在被掩护分队的战斗队形内。当无空袭时,它们可实施转移,以随时准备反空袭。一旦空中出现威胁目标,就用火力跟踪的方法来掩护部队。射击可在运动中,或者短停间进行,而当分队被迫受阻时,则从临时阵地上发射。在转移过程中要考虑地形条件、作战环境和特点。在部署射击组时,要使其不被地面敌人的火力所杀伤。从转移到追击,射击组加入被掩护分队纵队,并一起行动。

在出发地,射击组应部署在被掩护分队的周围,使其免遭空中敌人的突然袭击,在分队开始行动时,射击组就要迅速加入其纵队。在这种情况下,临时阵地应构筑在远离被掩护分队400~60米处,并在敌人可能实施空袭的方向上。

被掩护分队转移时,射击组仍由班长领导。考虑到射击组在战场上易受攻击,班长要采取保护措施。例如,射击组可在离被掩护分队的一定距离上跟进。弹药不充分的射击组可用装甲运输车、步兵战斗车、作战分队和其他保障分队的车辆进行转移。

如果在战斗过程中,被掩护分队要渡越江河障碍,那末射击组应与其一起转移,以保证它同其它防空武器一起在强渡地段连续地掩护分队。占领彼岸后,部分射击组渡至彼岸,占领发射阵地,若有时间则要构筑阵地。如果射击组没有继续掩护强渡地段的任务,那末它在被掩护分队渡过江河后继续跟进。

防御战斗使用原则

在防御战中,射击组要部署在能抗击敌人从任何方向进入的空袭,并形成严密掩护区的地区。

如果分队的战斗队形和射击组的数量允许,那末可根据保证相邻射击组相互支援的原则来组织防空。此时相互间的距离为2,000一3,000米。同时,射击组之间的间隔和距离,以及它们离前沿和被掩护分队的距离,每次都要根据具体作战条件来决定。

射击组的发射阵地要根据能有效地对抗敌机的原则来选择。“红眼”因不能迎面射击目标,因此在战斗中一部分射击组被迫部署在防御前沿,但“毒刺”因能迎面射击目标,故而可部署在被掩护分队的战斗队形内,或在其后面跟进。

为了保证在空袭兵器可能实施空袭的方向上有必需的射击扇区和使有效射击距离最大,发射阵地应选在使目视发现低空目标的距离不小于6公里处。发射阵地最好选在高地上,同时还要使太阳的直射光和反射光的影响最小。射击组除了有主发射阵地外,还要有若干个预备发射阵地,并要进行伪装。为了安全,在导弹发射区内必须没有人员(半径50米)和设备(半径5米),其他人员和汽车则要在壕沟和掩体内隐蔽起来。

发射阵地上的射击组要随时作好准备,迅速机动到分队反攻线上。根据上级首长的意图,部分射击组可以作为伏兵或“游击分队”。上级首长可根据空中目标可能进入的方向和敌人直升机空中突击群的行动来指定射击组的作战区和行动路线。

行军掩护使用原则

在行军中,特别是在作战区内,射击组的任务是不让部队的行军序列受低空目标的袭击。此时,射击组可部署在行军纵队内,与其一起前进,以随时准备抗击空袭,或者部署在沿着行军路线最容易受空中目标攻击的发射阵地上(渡口、道路交叉口、隘口等)。防空首长在分析空情、现有防空武器的数量及射击能力等基础上,选择使用射击组的方案。

当射击组部署在行军纵队时,要考虑纵队的长度、指派用于掩护的射击组的数量。射击组最好部署在排头和排尾。如果此时还有射击组,那末它可均匀地部署在整个纵队内(相互间距离3,00米),以保证火力支援和使纵队有严密的掩护区。只有一个射击组掩护行军纵队时,班长位于排头,射手位于排尾。若有侧卫队,则射击组最好加入其编成。

射击组在预先拉到沿行动路线部署的发射阵地上时,根据班长的决心行动。在选择发射阵地前,射击组应先研究行动路线,确定敌机最有可能实施攻击的地段。纵队经过后,射击组加入其行军序列,并在行军间不断地掩护分队。

“毒刺”在阿富汗的战绩

“毒刺”是在阿富汗名声大噪的。之前的马岛战争虽然偶有使用,但只击落了个位数,远不足以形成新闻效应。

阿富汗游击队于1986年6月首次获得该弹,源头当然是美国。他们还是留了一手,中央情报局经过巴基斯坦提供游击队的是早期型号,不是抗干扰能力强的POST或RMP版本。10月初投入使用。到1987年底以前弄到约900枚,到战争结束时总共不超过1200枚。射手都是经过精选和严格培训的游击队成员。发射组由两人组成,作战中相互轮流充当射手和观测手。在当地,“毒刺”发射组通常和20毫米高炮配合作战。每个发射组配备一套发射器,最多配备8枚导弹,每枚导弹配3个热电池。

据游击队声称,在86年初冬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平均每天可击落一架飞机。游击队声称曾在贾拉拉巴德机场附近一天内击落4架直升机。为此该机场曾关闭一周之久。此后该地区苏军直升机很少在白天活动,且在战地上空总是尽量掠地飞行以降低被“毒刺”截获概率。苏军及阿富汗政府军飞机也不得不改变战术,提高投弹最低高度,牺牲轰炸精度以换取生存率;同时加装红外诱饵。到1987年冬,“毒刺”效能也因此下降,但游击队声称单发杀伤概率仍可达65-70%。到1988年初,进一步下降为大致每周只能击落一架苏军飞机,有时要用3枚导弹才能击落一架飞机。据游击队声称战争期间有340次交战,击落约269架敌机。苏联方面称游击队方面的数字明显夸张:在1987-1988年间,苏军因各种原因总共损失了35架固定翼飞机和63架直升机,考虑到战争期间苏军共计损毁451架军机,即便以苏军的统计来看,这段时间的损失也显然高出平均水平。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两台电脑怎么共享一台打印机(同一个网络中的多台电脑,如何快速配置共享打印机。(windows))
下一篇:返回列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