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十族(“诛十族”)

更新时间:2023-03-18 17:14:30 所在栏目: 生活常识点击量:

朱棣登基之后,迫切要办的一件事,就是发布一份登基诏书,来说明自己夺位的名正言顺。这时他想起了当朝第一文臣、道衍和尚所说的“天下文章种子”的方孝孺。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浙江宁海人。自幼聪慧,五六岁就能背诵大量古诗词,还会作诗。十五岁时,其父因官职变迁来到济宁,方孝孺也随之来到北方。之后他发愤读书,翻阅了大量的古典名著,吸取各家学问之长,后来又拜宋濂为师,很快就赢得了宋濂的青睐,成为其得意门生。

洪武十五年(1382年),方孝孺被推荐给朱元璋。来到南京后,他奉皇上谕旨在奉天门作《灵芝》《甘露》两首诗。朱元璋看了称赞有加,决定重用他,于是大摆筵席,要亲自接见。席间,朱元璋故意让宫女将方孝孺座位的椅子和餐具摆得乱七八糟,想以此来试探他的人品。方孝孺到后,拜过皇上,看到座椅不正,马上过去扶正后才缓缓坐下。朱元璋见了非常高兴,认为他举止大方贤雅,而且知识渊博,就想让他辅佐自己的子孙,便赏赐他许多财物,并派人送他回到家乡。

返乡后,方孝孺就闭门读书,刻苦钻研学问,一读就是十年,期间写了大量的诗篇名著。21岁时,方孝孺遭遇了一场不幸,他的父亲受仇人起诉,方孝孺也受到了牵连,家被官府封了,他们一家被押到南京问罪。当朱元璋在诉状上看到方孝孺的名字时,竟然把他放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孝孺再次被推荐给朱元璋,朱元璋便授予他为汉中府学教授。由于他学识渊博,通晓经史,深受献王朱椿的赏识,聘请他做了世子的老师,并在他读书的地方题字“正学”,从那时起,人们便尊称方孝孺为“方正学”、“正学先生”。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文帝登基。建文帝主张以文治国,所以极其看重方孝孺,很快召他回了南京,任其为翰林侍讲学士。建文帝非常信赖他,经常向他请教咨询国家政事。朱棣起兵后,朝廷出师北伐,讨逆的诏檄也都出自方孝孺之手。朱允炆将他视为当朝的士林领袖,言听计从,十分尊重,故而君臣相处甚谐。方孝孺对建文帝也非常忠心,为朝政可谓是鞠躬尽瘁,全力以赴。

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城破,方孝孺拒不迎降,闭门不出,并为朱允炆披麻戴孝,昼夜啼哭。

当初朱棣出师南下时,道衍和尚送到郊外,曾跪在朱棣面前密托:“方孝孺,博学多才,人品端正,为朝廷做了很多贡献。如果我们攻破南京,他肯定不会投降我们,但是请燕王千万不要将他杀死。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朱棣也曾听说过方孝孺的为人,于是就答应了。

如今要起草登基诏书,朱棣首先想到了方孝孺,觉得这份诏书由他来写更有说服力,能够起到安抚天下人心等更好的作用,于是将方孝孺召至殿上,让他草拟诏书。然而,别看方孝孺一介书生,却固执得很,一点也不买朱棣的账,来到大殿上,立即大声痛骂朱棣篡权,声音响彻殿宇。

朱棣虽然不高兴,但并没有发作,还命人给方孝孺设座,并亲自近前劝慰:“先生是何苦呢?本王只是想学周公那样辅佐成王罢了。”方孝孺听了反唇讥问道:“成王何在?”

朱棣皱眉说:“自焚死了。”

方孝孺接着问:“燕王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呢?”

朱棣辩解道:“国家大事都是依赖年长的人。”

方孝孺直视朱棣,又问:“那你为何不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有些火了,不耐烦地说:“这是朕的家事,先生就不需要过问了。”

朱棣命人强行把笔墨塞给方孝孺,说:“昭告天下的诏书,必须由先生亲笔写啊!”

然而方孝孺毫不畏惧,傲然地提笔在诏书上写了“燕贼篡位”四字,然后把笔扔在地上,一边哭一边骂道:“死就死了,但是诏书我是绝对不会写的!”

朱棣大怒,说:“难道你就不顾你的九族吗?”

方孝孺回答:“你就是灭我十族又如何?”然后继续大骂。朱棣彻底被激怒,命人拿刀从他的嘴角直割到耳根旁边,方孝孺当即便血流满面,但是仍然痛骂不止。朱棣气急败坏,厉声说道:“既然你找死,朕就成全你!”

最终,朱棣将方孝孺磔杀于聚宝门外,并诛其包括其朋友门生在内的“十族”,人数达873人,行刑长达一周,入狱充军流放的也不可胜数。据说,方孝孺就刑时曾留下一首《绝命词》: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庶不我尤!

方孝孺的两个女儿尚且年轻,还没嫁人,被逮到京城时,二人一起投秦淮河死了。

御史郑公智和编修林嘉猷都是方孝孺的学生,曾任巩昌通判、河南参政的郑居贞是方孝孺的朋友,这些人都受株连而亡。方孝孺死后,他的学生廖镛、廖铭收其遗骸送葬后也被诛杀。刑部左侍郎胡子昭拜方孝孺为师,自然也被诛连。

在方孝孺之前,中国尚无所谓“诛十族”之说,最重的也只是“诛九族”,这已经残暴得令人发指了,而朱棣竟诛方孝孺“十族”,其残暴程度真可谓空前绝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