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有哪些(中国正在消失的21个传统民间老手艺,个个让人怀念,你能认出几种)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还记得儿时的街头,那些走街串巷的手艺人,边走边吆喝着,街上总会出现这样的一群人。更是千百年来市井中司空见惯的场景。然而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曾经串走于大街小巷的手艺人也离我们渐行渐远了。现代科技的进步取代了曾经老行业手工劳作,一些民间的老匠人老行当渐渐被遗忘,这些正在消失的30个民间老手艺里面有你曾经熟悉的感觉吗?

1、绞面

绞面亦称绞面、开脸、开面等,是历史久远的。以前女孩出嫁前都会做绞面!在过去的岁月是女性美容的一种方式,它和我们现在美容不太一样,是最简单的一种美容技术。

绞面这种流行在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在女性出嫁前都会做一些绞面,把面部的汗毛绞掉,将眉毛修整平整。绞面后的,女子的皮肤会变得光亮。

这门老手艺代代相传,而绞面的工具也十分简单,一盒粉、两根线。用着手与嘴的配合,就完成这项老手艺,在过去的年代全国各地都很流行。

2、捏面人

老收银面塑历史悠久,史料记载始于汉代,手艺人用面粉和糯米粉制作而成,添加一些物质防腐、防裂处理后,手艺人用手巧的手捏成各种形状的,人物、花鸟鱼虫等,惟妙惟肖。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南北方各有差异,长江流域捏得面人细腻,黄河流域捏得面人豪放。曾经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人,热闹非凡,如今已经销声匿迹。

3、修钢笔师傅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钢笔属于舶来品,那个时候在上衣口袋上放置的钢笔都是知识分子,所以钢笔在当时是身份和知识的象征。在当时钢笔十分珍爱,也是馈赠朋友的最佳礼品,也会在钢笔上刻字,修钢笔的行业也随之而生。除了修钢笔,还兼给钢笔杆儿雕刻。

任何钢笔的问题都能在修钢笔师傅这里迎刃而解,特别是在钢笔上雕刻的修笔师傅,拿着刻刀,三下两下,一些图案和字就会呈现在笔杆儿上,在涂上颜色涂料,非常精美漂亮。如今钢笔已经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大城市的办公场所也都用上了中性笔。常常染得一手蓝墨色的钢笔离自己的生活已经渐行渐远。

4、锔碗

锔碗可算得上是破镜重圆的手艺,记忆中的锔碗匠会挑着两个小木柜,走街串巷。那时候物资匮乏,生活中用到的瓷碗、瓷壶、水缸这些易碎的物件,碎了以后也不会扔掉,锔碗手艺人可以将这些破碎了的瓷器重新修补在一起。

有句老话说:“没有那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说的就是这么手艺人需要用到的工具金刚钻,使用金刚钻在瓷器破裂处打上几个孔,用锔子固定,再用石灰膏把缝隙抹平。看似手法简单,但是对于手艺要求很高,不仅要美观还要坚固耐用。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了,如今东西坏了,多数人是扔了换新的。吆喝“锔锅锔盆锔大缸”的手艺人早已销声匿迹。

5、竹编手艺人

传统手工艺编织而成,失传可惜。我大舅都会编。现在大舅年事已高,动作也慢了,不过还在坚持竹编,我们镇上竹编卖的也只有大舅一个人,熟悉的多也是乡里乡亲大多数人都是跟大舅要。

竹编物件在以前很常见,竹编背篓,竹编篮子、竹编筛子等等,一把竹刀,一双巧手,匠人之心,尽在一丝一缕间。民间祖辈的技术,竹编手艺人越来越少,这项古老的手艺,现在年轻人不愿学,早晚会失传,

6、钉秤人

记得儿时,在热闹的街市上总能看到小商小贩们用着杆秤称重。杆秤,传说由商圣范蠡在春秋末年发明。所以在父辈的年代,杆秤是我们生活离不开的物件,所以在当年制秤这门手艺也可以养活一大家子人。

还记得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有这样的一句台词:天地之间有杆秤,钉秤这门手艺,做秤是个精细活儿。在这“斤斤计较”之间,讲究的是公平公正,公道自在人心。钉秤这门手艺繁琐,在秤杆上刻制十六颗星花,故称为十六两制秤。不要说这种东西要淘汰,也许形式上杆秤已经落后,但是中国缺的是做一柄好杆秤,良心杆秤的工匠精神,这是不能淘汰的!

7、剃头匠

走街串巷的理发老师傅,别名“剃头匠”,大家都听过熟悉的一句:“剃头担子一头热”这句歇后语。曾经的剃头匠们都会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给人剃头,挑的担子都是剃头的工具:火炉子、脸盆、小水桶、还有剃头工具等

七十年代初,剃个头收五分钱,别以为剃头的手艺简单,要想学会推、剪、梳、剃、刮、修、掏、捏、捶、按等十八般武艺以及合臼、合关节、推拿按摩等技巧,没有几年的功夫是不行的。剃头匠:一个渐行渐远、消失在记忆深处的历史称谓。逝去的传统手艺,满满的回忆

8、老裁缝

裁缝可是一个很吃香的职业,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缝纫机是当时的“四大件”之一,也是普通百姓人家的奢侈品。那时候能有一台缝纫机可以说是风光体面的。看到街上的裁缝店,老裁缝脚踏着缝纫机,缝补衣服、修改样式。定制服装要经过:量身、选布、画线、裁剪、锁边、缝纫、钉扣、熨烙一整套繁琐的工序。

随着时代变迁,裁缝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老手艺人,还在“守艺”。或许在一针一线间

9、补锅

儿时的街上总会听到有人叫喊 “补花碗,钉洋碟,补锅罗!”。那个年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物件坏了都会修修补补再用,尤其是锅碗瓢盆,锅坏了找到补锅的师傅上门修补后再用,我家以前补过一个,确实很厉害,小时候补锅匠进村补锅就会围着一堆人,小孩最多,这个我小时候能看一天。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在锅坏了就直接换新的,如今补锅这样的传统手艺,俨然已经是难忘的记忆!

10、吹糖人

是我儿时赶庙会常见的民间传统艺术,儿时经常能看到吹糖人儿的小贩们挑着木头柜子,柜子里会摆上一些糖人,经常围着很多小孩子在跟前。

小孩子们最喜欢看他们制作糖人,一小块糖稀,经过手与嘴之间的配合,各种人物形象的糖人就出现了,有兔子、有马、有猪,有宝剑、武士、飞禽走兽皆如画,吹糖人,很多人童年的记忆!

11、爆米花匠

爆米花是童年最常吃的美食之一,在庙会上,在儿时的街道上,总能听到一声“砰”的巨响,白烟四起,香喷喷的爆米花制作完成,小孩子围得最多。

听到响声之后,我们小孩子都知道蹦爆米花的来了,变找家长,拿个小盆装上玉米粒,在拿上一些糖精,那时候的爆米花十分香甜,“砰”的巨响,就意味着马上就要过年了。现在用传统方式制作爆米花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

12、手工造纸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手工造纸传承了千百年,一千九百多年前,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手工造纸的主要原料是树皮、竹子、麻类等等。手工造纸工艺流程繁琐,抄一张纸要费72遍“工夫”,但是它的品质独特却深受书画名家们的喜爱。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机器造纸已经代替了人工造纸,过去的手工造纸的老造纸作坊已很少见。

13、弹棉花

弹棉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很多人儿时的记忆里,弹棉花匠人忙碌的身影,弹棉花,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毕竟被子盖久了就会发硬起坨,盖着也不暖和,就会找弹棉花的师傅借助一把专门弹棉花的弓。而且新人结婚大人们都会找棉花匠弹两床被子褥子,人工打铁的时代已经过去,传统手工艺失传可惜,一种对传统老手艺的尊敬和敬佩,油然而生。民间传承的手艺最终被埋在历史的长河中。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中国巨蛇(杭州余杭频现两头蛇,真是不祥之兆?人家只是长得怪,战斗力很低)
下一篇:返回列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