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账,是日志回归吗?
一种叫“手账”的征象在国内盛行开来。在被称为“数字原住民”的95后和00后青年人群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偏心用纸和条纪录生存、办理时间,并以此作为彰显自我的标签。在局部交际媒体上,手账趣缘群体特别活泼,以手账为主题的创意产业和集市为都市文明景色新添一抹颜色。
做手账,被以为是这代青年的一种武艺复古或传统回归,即反应出青年在快年代对“慢生存”的向往。面临数字科技带来的高速厘革、不确定性和稍纵即逝感,青年人仿佛必要从纸张、胶片、唱片等模仿武艺的粗糙和笨拙中捉住一丝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手账在数字年代盛行,毕竟代表着怎样的青年文明心态?
作为舶来品和前言组合的手账
从外表和功效上看,手账与传统日志并没有太大区别,那为什么国内手账圈不把它叫做“日志”,而是“手账”呢?
泉源:视觉中国
“手账”是一个典范的日源词,它的字形是日本汉字,用来表现可随身携带、用以纪录一局部信息的小本子,但读音不是日语的“techo”,而是汉语拼音shǒu zhàng。接纳这个外来词,显然是为了将手账与传统的日志区分开来。很多手账喜好者开头对做手账产生兴致,大多来自他们追日剧时对其剧情的模仿,或从视频网站上看到东方年轻人的分享。但是,中国自唐朝开头就已存在日志文体。
仔细察看手账喜好者的平常使用,就会发觉纸和笔固然紧张,但并不是做手账这项活动的全部,而只是手账活动所触及浩繁武艺伎俩的一局部。换言之,在平常使用历程中,手账并非指代某个单一的前言,而是一个由种种新旧前言天然团结的前言组合。
这个前言组合大抵分为三个条理:由纸、笔及基于纸质手写提超过的文具所构成的中心层;由手机、电脑和打印机等一局部装备构成的正中层;由交际媒体构成的边沿层。这三个条理分散承当手账的手工利用、素材搜集和加工、知识分享三大功效,互相环环相扣。
手账创意大多来自青年对互联网资源的共享和整合。纸质誊写的意义产生于假造交际历程中的文明认同和身份建构,数字武艺在手账文明消耗历程中没有被边沿化,而是起着布局性作用。
纸质手账的计划逻辑
市面上受接待的手账本外表淳厚,其计划原理浸透着产业计划和数字武艺的逻辑,体现出数字产物广泛依照的两大准则:
一是数字化编码,即将一连和含糊的征象转化为非一连、量化的信息。大大多手账为完成时间方案的功效,会依照月、周、日对时间举行支解,用户只能在代表这些时间段的局促空间内誊写,自在的一连誊写被片断式的填表和列清单代替。在纪录办法上,盛行的做法不是大段的笔墨表述,而是借助胶带、印章、贴纸等文具完成打勾、点顿、涂色、盖印等半主动化的打卡举措。
二是模块化办理,即将一个产物分析为独立的模块,模块之间可以依据不同的需求打散重组,以便在不增长本钱的条件下愈加机动高效地顺应使用场景的厘革。好比,有的手账本以“日志、想法、生存三合一”作为分册形式,或是将封面和内页分开支售,用户可以依据本人的需求选择日历、方格、点阵、横条、空缺等不同格式的内册,自在组构成一个手账本。
“风雅女生”新标签
在页面计划上,手账不像册本或是传统条记本那样展现为一致的空间,它更像是网页,被种种链接和排版冲破和分开。除了平面的誊写,很多手账喜好者还会接纳拼贴的办法将手机和网络上的素材搬运到纸上,或直接将车票、门票、奶茶杯垫等实物粘贴在一同,产生页面空间的多层叠加。
在感官体验上,高端的手账产物都市扩大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体验,好比誊写历程中纸张发射的唦唦声、皮革封面在反复使用后产生的温润感等等。
泉源:视觉中国
比拟主流的数字产物,女性化倾向在国内手账圈体现得尤为突出。现在的观察数据体现,绝大大多手账喜好者是95后00后的都市女性,只管在实际生存中接纳纸质誊写的男性并不少见,但“手账er”(特指喜好做手账的群体)作为一种文明标签仿佛已成为“风雅女生”的专利。传统性别话语中对女性气质的刻板印象,为手账提供一种特有的手工感和复古感,使得这种浸透着数字逻辑的产物看起来像是数字年代的他者和例外。
我们恐难再将手账文明在中国新一代群体中的崛起,简便解读为对某种传统文明的回归,大概是与数字武艺的断联和反叛。从外表上看,它仿佛是一种传统的“慢前言”,在纸和笔的外表之下运转的却是互联网条件下的数字逻辑。作为一种自我武艺,它未必指向某种浪漫主义的人文抱负。在手工感十足的封皮下,屡屡实行的是跟踪、打卡、复盘、分享等电脑式利用,纪录的是对自我的数据化加工、存档和优化,以一种低武艺的姿势顺应当今社会不休数字化和前言化的趋向。(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讯息与信息转达学院传授)
*本文为《半月谈内里版》2022年第10期内容
作者: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