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语术(中国电影,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作者:徐开玉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在逆境中奋力突围。电影民族工业,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受疫情影响,电影与观众暂时被隔开,但可以预见,疫情结束后,观众的观影需求一定会空前高涨。

此前,美国电影《传染病》讲述了一种新型致命病毒在几天之内席卷全球的故事,颇具寓言性。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对中国形象的呈现并不客观。例如,在教学场景中,远景是乡村孩子在临时搭建的大棚里学习,中景是人们在竹竿上晾晒衣服。这一贫瘠荒凉的景象,在现代都市的背景下,显得十分突兀。同样,以疫情为主题的日本电影《感染列岛》将病毒来源设置为被现代工业破坏的非洲小岛;韩国电影《流感》则将病毒来源归结于东南亚的偷渡客。电影作为“意识形态腹语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本身就携带着社会、文化和政治的铭文。其中隐喻的国际关系,耐人寻味。

在我国,以疫情为主题的电影并不多见。仅有的几部以“非典”为题材的电影,也未能在国际上引起足够关注。正如巴赞所言“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西方受众就是通过电影这扇窗户来理解中国现实的。还原、再现、传播真实的中国形象,成为新世纪中国电影人关注的重中之重。在“后疫情时代”,如何把真实的中国、焕然一新的中国形象,通过电影传达给西方受众?北京大学教授陈旭光、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肖怀德主编的图书《电影的目光——中国电影“走出去”战略研究》在此刻的出版,就具备了特殊的历史意义。

事实上,关于中国广播电视“走出去”的研究,已卓有成效。《中国广播电视“走出去”战略研究》一书,于2014年刊印。而电影“走出去”战略研究,却由于研究对象范围广、地域跨度大、层次庞杂、任务量大等问题,而成为一块无人敢开垦的处女地。“电影理论有愧于电影实践”,钟惦棐先生的的感叹犹在耳边、催人奋进。《电影的目光——中国电影“走出去”战略研究》作为2016年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从战略性的高度,来研究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的渠道、内容策略、机制及海外“期待视野”。

这一课题耗时四年,此次结集出版不啻一次电影理论对接、追赶和超越电影实践的有益探索。图书收录了陈旭光教授、肖怀德副研究员以及多位优秀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包蕴宏富。例如,该书总结了近十年中国电影海外发展历程的基本事实和数据资源,调研了国有和民营代表性影视企业对中国电影海外发行的具体情况,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例如,以“外交+公益”渠道为主导,协同商业渠道共同推进的发展战略等。

关于“国家形象”书写这一重要命题,陈旭光教授在《海外“期待视野”中的市场推广与国际文化传播——论中国电影大片的“二元对立”性及其对策》中,首先厘清了定义。“所谓‘国家形象’是近年从国际政治学、传播学领域引入文化学乃至电影学的一个新名词……具体就电影文化传播而言,电影中的‘国家形象’系指国内外观众通过电影的观看而形成的对中国国家、国民、文化整体的有关价值观、伦理观、审美理想、生命力、精神风貌、社会状况等的主观印象和总体评价。这一术语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引发电影研究界的热情是理所当然的。” 在此基础上,他进而谈到,由于中国文化的“高语境性”,电影想要将“国家形象”真实地呈现在西方接受者心中,就要符合接受者的“期待视野”。

在《中外电影受众的“期待视野”融合与中国电影的非洲推广》中,陈旭光教授富于洞见地分析了何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过程中的“期待视野”,并以《战狼II》为例,在肯定电影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短板。“影片似过于强势,以非洲救世主自居,戴上了‘有色眼镜’,对中非关系的表达有可斟酌之处。”鉴于亚非与欧美的“期待视野”有着很大不同,陈旭光教授提出了“亚非市场的拓展意义尤大”这一极具前瞻性和现实意义的海外推广策略。

中国电影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既要兼顾本土策略,又要考虑到欧美、亚非观众的心理情感。“后疫情时代”的来临,为电影从业者、研究者、爱好者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电影的目光——中国电影“走出去”战略研究》无异于一剂强心针,既可为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研究的后来者提供镜鉴,又可为电影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对电影爱好者来说,这是一本发人深思的好书。(徐开玉)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一个鸡蛋大概多少g(每天只能吃一个鸡蛋的说法对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