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我和我的祖国》,热度飙升第一,背后故事才够热血
一部被冠以青春版《我和我的祖国》的微电影上线全网,热度迅速飙升:《以青春之名》
电影分为5个篇章,《回响》《繁星》《光亮》《你听》《热雪》分别以小见大,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不同时代的青年人。
以青春之名剧照
该剧监制之一董润年,可是有高口碑作品的人,《老炮儿》编剧、《被光抓走的人》导演。
以青春之名剧照
虽然五个篇章,由5个团队执导,但整体的光影质感肉眼可见。
作为短片,《以青春之名》5个质量不一,有些细节、情节真实度上让人出戏,但有的创意点让人惊叹,年代还原也相当惊艳。
比如从80年代影像切入的《光亮》。
北京胡同,邻里搭话过日子的氛围感很真实:
包括屋内陈设,“打酱油”的台词也都是那个年代的印记。
再像《你听》前半段,剪辑、台词、情节设定诙谐俏皮,用了漫画格,牛奶厂商冠名的《春天的乐队》也很有点调侃、玩梗“乐夏”的意思。
整篇完成度最好的就是第一篇章:《回响》
用一个女孩回忆的视角,快节奏地展开一个碟中谍、有反转的地下抗日片段。
看得人很过瘾。
这女孩演技真不错
整段表演,用若干近镜头和微表情、动作的特写来完成,这些不知名的演员真是不错,成功把人带入了那个紧张的氛围。
归根到底,这部片子是不完美的,但它最大的意义,是每个短片的背后。
居然,每个篇章,都来源于真人真事!
《回响》源于1935年4月成立的哈尔滨口琴社。他们团结进步青年排演爱国歌曲,宣传抗日,参与到风起云涌的左翼文化运动。
《繁星》通过青年学生自制半导体收音机的经历,带我们回到那个骄傲的时刻: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可以掌握自主发射卫星的国家。
《光亮》的叙事模式,跟《奇迹笨小孩》有点相似,是经济浪潮下的青年奋斗。
它追述的是,1984年,北京政府在东安门大街、红桥市场等九处试办夜市。
《你听》的庄老师,则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庄老师。
他真的创办了贫困孩子的合唱团,并策划了演出。
而这个故事,不过是41万支教青年的缩影。
最后篇章《热血》,则让我第一次知道,在冬奥会的运动员背后,原来还有一支默默保障他们安全的救援队伍。
镜头对准了恢弘时代下的小人物,他们只争朝夕、从容不迫。
中国青年无论在何种情形下,都朝气蓬勃,有胆有识。
这副由青春绘就的画卷,荷尔蒙爆破,燃炸时代最前锋。
一代代年轻人薪火传承,看得人都热血贲张。
“为健康加酚,为新青年加油”,一如统一绿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