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京》传播乡音聚侨心
【侨报记者张晶报道】《今日北京》每周一、三、五在美国《侨报》刊登,自今共发行3680期,涵盖北京市经济、政策、环境、人文和城市建设等多方面资讯,聚焦热点,直击现场,为心系家乡的旅美京籍侨胞展现北京实时变化,并在传播乡音乡情、凝聚侨心上发挥桥梁作用。
侨报记者近日采访了数位京籍侨胞,他们赞扬了《今日北京》多方位、多角度的报道,尤其肯定了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对疫情防控和疫后复苏的追踪报道。同时,他们还对专版提出宝贵的意见,期望专版越办越精彩。
贴近百姓生活接地气
现任纽约北京同乡会会长张宝利来美逾三十年,从事家庭护理、成人日间护理中心等行业。他在采访中表示,报纸主要受众是旅居海外的中老年群体,他们更加关注北京的退休政策、长者福利和养老资讯,以及食品价格、娱乐生活和健康知识等民生资讯。谈到《今日北京》中“繁荣夜间经济13条”,他表示,该则报道图文并茂地描绘了北京有新意的休闲活动,贴近百姓生活。报道结合百姓生活、惠民政策以及喜闻乐见的故事,才能更加接地气,让旅美侨胞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家乡生活,吸引侨胞返乡。
张宝利指出,纽约爆发疫情已经逾一年,他周围不少旅美京籍乡亲由于疫情滞留美国,他们都期待疫情缓和后能返回北京。因此,他们非常关注回国的最新政策和隔离措施。他建议专版可以关注海外侨胞的需求,及时报道最新的回国政策、隔离措施和航班信息,让侨胞不仅通过文字图片纾解思乡之情,也能在行动上有盼头。
关注文化改革展新貌
指挥家姚学言四十年前赴美,曾是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访问学者并在二十所大学讲授中国民族音乐,后在旧金山室内音乐团、贝克莱城市交响乐团、纽约中国民族乐团等乐团担任指挥。“《今日北京》展现北京四十年发展建设,家乡可谓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北京在气氛、人文生活和社会风气等方面已有显著提升。”姚学言说,现在的北京让他刮目相看。他还戏称自己现在是“洋插队”。
姚学言表示,他最爱看专版有关文化艺术方面的报道,因为要随时了解国内文艺发展最新情况。例如,他从专版中了解到5月份国家大剧院就举办了“春天在线”系列音乐会,通过直播让更多观众享受到高质量的古典音乐。然而,纽约当时还处于疫情最严峻的时期。他感叹中美两国对疫情防控的天差地别,也赞扬中国疫情防控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姚学言说,他也关注中国影视行业发展。虽然如今新人辈出,但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如老一代艺术家。他当年在中央歌剧院一年完成1300场演出,一天连演五场只吃一个苹果。而现在年轻演员高片酬的现象屡见不鲜,他希望《今日北京》可以关注文化改革,尤其注重中青年教育,并建议专版可以多报道文化艺术的新面貌,让流落海外的老中青艺术家获知中国最新观感和消息,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滋养。
喜见家乡复苏春满园
从事文化产业的沈荟云十年间往返中美,推动中华文化在美传播,她是《今日北京》的忠实读者。她表示自己有阅读《侨报》的习惯,常关注《今日北京》有关文艺类和文创类报道。采访中,她提及《北京文创大赛亮点频现》一文中“北京文创云市集”直播带货,这些报道不仅为她工作点亮新西路,展现文化产业未来前景,也可对比中美文化产业的发展。她还指出,《北京再推95个重点项目》一文中北京向社会公开推介9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上千亿,其中在科技创新领域投资额最大,而文化旅游领域项目最多。这让旅美文化从业者感受到家乡对于文化行业发展的重视。
“2020年年初由于疫情,中美通航受阻,我无法回到北京,于是更加关注专版对疫情的追踪报道。”沈荟云说,她很高兴在5月就在专版上看见北京首届国际花园节启动、北京市内组团游重启等报道,喜见家乡快速复苏。北京恢复节奏快正是由于中国政府严防严控疫情。此外,她赞扬了专版对于北京报道的全面性,并希望未来专版能刊登更多有关文创的图片、艺术家作品以及文艺类资讯。
慰藉思乡之苦暖侨心
1992年来美的张小凯,在美从事过旅游行业,也做过生意。他表示,他曾在2000年回到过北京,当时已然感叹北京变化之大。首都城市建设、人文素质都在提高。2020年1月后,由于疫情爆发,他无法回乡,然而依旧心系北京,他参与捐款捐物,并感谢《今日北京》及时的报道让他们能时刻关心到自己的出生地。他很喜爱北京,专版能够弥补疫情中京籍侨胞的思乡之苦。
张小凯说道,他也曾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当看见专版有关北京医疗团奔赴武汉65天“战疫”后归家的报道,他感慨无比。他为北京的医务工作者感到骄傲,北京没有落后于其他省市,医务工作者发扬了大爱无疆的精神。他从报道中看见了北京人奔赴前线施爱,也看到了武汉人民向英雄致谢。
张小凯赞扬说,专版关于北京的报道从大事到小事,面面俱到,让他们对北京如今的发展有了全面且细致的了解。该专版好在不是一个专题,不拘泥于单一的政策,而是文化、经济、饮食等全面开花。当他阅读专版中的文章,看到熟悉的照片时,作为地道的北京人,他也能回味到从前自己长大的北京。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