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话音刚落妈妈就头也不回修改病句)

归途——一列绿皮慢车上的回家故事

低价票,为沿线群众带去实惠。(图片来源:许恒铭)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李杨 邹明敏 王昱钧

腊月二十一,武威南站,7506次列车静静地等在站台,看着“老朋友”们大包小包,三三两两登车。

11时07分他准时鸣笛启程,驶往兰州,在这四节的车厢里,熟悉的、陌生的人陪着他走过了40多个年头。菜篮子的鲜,老百姓的喜怒哀愁,装满了车厢。

60岁的任兰荣裹着羽绒服,双肩包里背着5斤肉,还有面皮子。她转头招呼同行的人,两人把行李往架子上一放,开怀畅聊

这趟从武威南到兰州的公益性“慢火车”又叫乌鞘岭惠民号,因为1元到18.5元不等的低价票和14个小站站站经停的便利,成了沿线居民进城购物、售卖农产品、探亲访友、外出打工的首选。

对号入座。

小慢车上,年的氛围浓郁。

车上人不多,阳光从窗外照进来,窗花的红色映在旅客们脸上身上。

“老人在武威,孩子在兰州,我退休十年,就是坐着这趟车来回跑,两头顾。”任兰荣是小慢车的熟客。从老式的直角座椅到崭新的椅套,从地板上总有瓜子皮、橘子皮、扑克牌到一尘不染,她见证了小慢车的蜕变。

这次出行,任兰荣打算去兰州与家人一起过年,今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抱上孙子,她希望“将来一家5口坐着这趟车回老家”。

说话间,她和好友在车上遇见了老朋友,得知老朋友坐小慢车先去兰州,再转到西宁过年,他们拿出随身携带的扑克牌在火车上切磋。

列车上打牌,热火朝天。

放好带回家的特产,踏上归途。

打发旅途时间,潘世柱(左一)低头翻着手机。

车上的老老少少,明明互不相识,但面对面坐着的样子又像是老友重逢。

“这是武威的面皮子、干粮饼、锅盔,我侄女给我带的,特别香。”潘世柱正跟邻座分享着武威特产,本以为是一对同行的人,后来才知二人不过是碰巧邻座。

潘世柱是个自来熟的人,打开侄女给他带的年货,也就打开了话匣子。“我家住兰州,老家武威,最近侄女结婚,我回去参加婚礼。”又是年关又是婚礼,喜上加喜,潘世柱脸上始终挂着笑容。从兰州去时,他坐的快车,回来时,算算时间与停靠站,小慢车刚刚好。他打算在兰州西站下车,因为离家近。

口罩戴好,乖乖测温。

戴着口罩,也挡不住董丽君脸上灿烂的笑容。

列车上的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短短4节车厢里藏着世间万事。

董丽君是车厢里的年轻面孔,今年30岁的她,是永古高速公路乌鞘岭隧道所收费站的职工。坐火车上班是她的日常,每周二、四没有通勤车的日子,小慢车到达天祝的时间与她上班的时间卡得刚刚好。

这次上车,她发现车厢连接处都贴上了对联,挂上了一串串红灯笼,车窗上还有精巧喜庆的窗花。“挺惊喜的!”董丽君说,车上的温馨氛围提醒了她,她也该趁着下一个休班去购些年货。

红对联,送祝福,新春氛围拉满。

“古浪、龙沟、打柴沟……乌鞘岭隧道过完就到天祝了。”如此流利的报站,却不是出自列车员,而是杨阿姨在“凭着感觉说”。话音刚落,车外一下黑了——20.05公里的乌鞘岭隧道要走20分钟。

一年当中每隔两三个月,杨阿姨总是要回武威老家待上几天,再回兰州。“走不走?”“走。”这样的对话成了她和闺蜜的暗号,六七年里,同是武威老乡的她们坚持结伴而行。在路上5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她们聊家人、孩子、琐事。杨阿姨说,在兰州,她们虽然住得近,但是像这样聊天的机会并不多,而在小慢车上,车慢慢走,她们慢慢聊,这一段路途里,她们把生活抛开,来了一场“从家到家”的旅行,很奇妙。

阳光洒在座椅上,包裹着每个人。在摇摇晃晃的小慢车上,时光慢了下来。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小慢车已运送旅客近千万。列车长李国华在小慢车上工作了近10年,在她的记忆中,她的跟车日记就是每日重复又不同,一趟来回10个多小时,查看列车设备,车厢例行检查,接送新老旅客……

“随着铁路线路的改革,以前沿线的许多小站都已不在运行线路之内,但小慢车仍旧坚守着每一座大小车站。”李国华说,从前,这是属于每个小站职工的通勤车,后来也开始接送沿线农民,这趟车也因此成了名副其实的惠民号。农民们挑着扁担,提着菜篮子,到兰州去卖,回来时扁担空了,篮子也空了,顺手采买些生活用品,大家在车上畅聊。有时,列车员也跟着聊两句,分享他们的快乐。

“乌鞘岭惠民号”托起沿线群众的幸福生活。

春节后,小慢车还会迎来一波走亲戚的热潮,那时车厢里又会有新的话题。

这一趟穿越乌鞘岭的小慢车行走在年味愈浓的这片土地上,托起了沿线群众的幸福生活。

“等我回来,给咱们卤肉……”一对母子正打着电话,一束亮光,列车缓缓驶出了乌鞘岭隧道。

来源: 新华社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凤梨和菠萝区别(凤梨和菠萝区别是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