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塘:川西高原上的“天空之城”
《记住乡愁》古城
播出内容:《理塘——天空之城 同舟共济》
播出时间:2022年10月5日(周三)22:00
播出频道:CCTV-4 中文国际频道
天空之城 多元并包
理塘,位于川西高原西部,一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城。因为这里的海拔高达4014米,遂有着“天空之城”的称呼。
现如今共有藏族、蒙古族、汉族等九个民族在这里聚居生活。走在古城中,可以鲜明地感受到这里多元包容的民族风情。
建筑上,既有藏式风情,又融入了纳西族风格;饮食上,在这里不仅可以喝到热腾腾的酥油茶,还能尝到汤粉和包子……
团结就是力量
理塘最早是从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发展起来的。汉代时,毛垭草原上有七个小部落,部落之间经常为了掠夺资源,发生斗殴乃至战争。
当时,川西高原上最强大的部落是白狼国。每到秋天牧草枯黄之时,白狼人就会进攻毛垭草原上的七个部落,抢夺草料、牛羊和越冬的物资。
一开始,当白狼人攻击其中的某个部落时,其他部落只是隔岸观火。后来,人们渐渐发现,若是不团结起来,自己的部落就会一次次遭受掠夺。为了挽救自身命运,七个部落的人聚到了一起。
团结在一起的部落,终于挡住了白狼人的进攻。此后,七部落不再各自为政,而是一起寻找草场,一同抵御外敌。
渐渐地,很多游牧部落定居在此,搭起一座座毡帐,建起一栋栋石屋。从街巷到集市,这里成为草原上最热闹的去处。到元朝时,一座崭新的城拔地而起,人们把它命名为“李唐”。
齐心协力 开拓千里商路
古城中有个名为“老街子”的地方,是理塘曾经的商贸繁华之地。元朝时就有陕西商人在这里聚集开店;到清朝时,各地商家在此云集,古城的贸易也开始通达四方。
清末,有几名陕西商人来到理塘做生意。为拓宽商路,他们试着运货到西藏,再前往南亚。可几趟走下来,路上遇到了土匪,货物被洗劫一空。
就在大伙儿懊恼不已的时候,几个本地商人主动找上了门。原来,理塘商人早就想打通去南亚的商道,也为此吃了不少亏。于是,他们希望跟陕商联手拓展商路。
那次会面后,两地商人便共同组织起一支商队,结伴而行。他们翻过一座座隘口,穿过无际的草场,走过了巴塘,昌都,拉萨,江孜等地,行程上千公里,最终抵达了连接南亚的亚东口岸。
商路的开拓,给理塘的商贸打开了广阔的市场,在两地商人共同经营下,古城老街逐渐兴盛,出现了兴瑞祥、福聚魁等大商铺,到光绪年间,老街发展到鼎盛。
通力合作 天堑变通途
在理塘古城,川藏公路南线穿城而过,让古城与外面的联系更加紧密。然而这条公路的修建,却极为艰难。
1949年之前,从拉萨到四川,几乎没有通车的公路,理塘等地的运输只能靠牛马驮运。建一条公路,成了古城人心中的头等大事。
1957年3月,川藏公路南线在理塘施工。由于高原缺氧,许多参与修路的人得了肺水肿。到大雪封山时,粮食补给也变得困难起来。
了解到施工队伍有困难,古城人立即组织起牦牛运输队,向工地运送补给。不仅如此,还有不少古城人自告奋勇,加入到修路队伍中。
从雅江到理塘段,最危险的地方要数“天路十八弯”。那里不但山高路陡,其中的卡子拉山,海拔达到4700多米。如此高的海拔,就连呼吸都成问题,更别说在上面施工。
然而古城人和施工队硬是迎难而上,一起向“天路十八弯”发起了挑战。
就这样,在500多天的时间里,汉藏两族同胞相互协作,克服重重困难,不仅修通了路,还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1958年9月,川藏线理塘到巴塘段通车,这段全长170公里的公路,横穿理塘县境,结束了古城运输只靠牦牛、驮马的历史。崭新的公路让天堑变通途,也让理塘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来理塘游玩的人也越来越多。
靠集体的力量 做最棒的“妮热”
随着理塘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扎西曲忠便在几年前回到了家乡,经营起一家“妮热”手工作坊。
“妮热”是理塘牧民手工编织的羊毛被毯,其编织工艺是甘孜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当时,“妮热”的制作和销售,面临一个尴尬局面,会做妮热的阿妈们不懂市场和设计,而懂这些的年轻人对这门手艺又不精通。
一次,扎西曲忠在网上接下大单,可对方的要求过于复杂,他们一连做了几次都被退货。正在此时,几位巧手阿妈主动提出来帮忙。就这样,年轻人理线,阿妈编织,大家齐心协力,才终于做出顾客满意的产品。
这次之后,扎西曲忠意识到,一定要让这些阿妈加入到创业团队中。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做出最棒的“妮热”。
如今,随着理塘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他们做起美食、开起民宿,经营着电商。人们与家乡同行,为古城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今晚22:00,锁定CCTV4,走进四川理塘,感受“天空之城”的独特魅力。
编辑 | 王琳艳
制图 | 刘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