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推恩令是西汉的吗)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西汉」被过誉了的“推恩令”

经常在各种文章中看到对“推恩令”的推崇,什么“古代第一阳谋”、“无解的阳谋”这种赞赏比比皆是。然而,诸侯的削弱主要原因真的是推恩令的功劳么。真的完美的避免了诸侯反抗么,推恩令在西汉前期的削藩过程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浅析一下:

首先我们先看看推恩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根据《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主父偃对汉武帝说,“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从其计。

大概意思是说,古代的各诸侯王的封地不过方圆百里,诸侯王和天子的实力相差悬殊,因此天子很容易把控诸侯王国的势力范围。如今有的诸侯国大到十几个城池连在一起,土地方圆千里。这样一来,大家相安无事时,诸侯王就骄奢淫欲,奢靡成风;双方形势危急时就依仗着国强,进而联合其他兄弟诸侯国一起武逆朝廷。如今用国法直接强制削弱诸侯王的封地,那么就会刺激叛逆的情节发生,之前晁错的做法就是真实的写照。当今,有的诸侯王有儿子弟弟十多个,但是最终能继承爵位家业的只有嫡长子,剩余其他的人虽然都是骨肉之亲,但也没有丝毫的封地,这样一来陛下提倡的仁孝之道就得不到宣扬体现。希望陛下颁发法令让各诸侯王对子弟们都进行推恩分封,让他们以侯爵身份得到封地。这样一来,每一个子弟都因满足了自己的心愿而感到高兴。陛下虽然对诸侯子弟实行了恩德,但这实际是对诸侯国的化整为零,不实行直接的削藩政策,而慢慢使诸侯国变得弱小。于是皇帝认同了他的计策。

从文献内容来看,推恩令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怀柔的手段促使诸侯国封地分裂,最后达到削弱诸侯国实力的目的。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推恩令的特殊色是怀柔,而不是化整为零。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化整为零”这件事不是主父偃首创的,其思想源头要追溯到贾谊的《治安策》,该篇中提到“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可见,主父偃的推恩令是贾谊《治安策》的延续。区别的特色是主父偃具体的提出了“推恩怀柔”的措施,不过我们可以看看怀柔是否真的“怀柔”,到底在削藩过程有没有刺激到诸侯国。

首先我们统计了汉武帝即位初期畿服内的诸侯国的数量是24个,到颁布推恩令时这24个诸侯国剩下20个,一直到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为止,从即位初期的那24个诸侯国剩下了13个(后期分封的暂且不计),从数量上看,削减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但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削减原因,这里面跟推恩令的“怀柔”没有太多的直接原因,比如说推恩令颁布之前诸侯国被废的理由是两个无子、一个国主涉罪被贬,一个畏罪自杀。推恩令颁布后的七个诸侯国被废的理由分别是一个畏罪自杀,一个无子,两个被贬,三个谋反。从这些数据和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汉武帝时期的中央皇权实实在在的已经渗入和影响到了诸侯国,并且能对诸侯国国主进行了有效的惩罚,这与之前地方诸侯与中央皇权的关系大为不同。

根据时间推断,很显然能有如此局面并不是推恩令的杰作,究其原因而是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的功劳。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不久,梁孝王去世,将梁国一分为五,此时西汉的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王朝对抗,这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汉武帝之所能对诸侯王进行有效的惩罚和威慑,主要原因就是在景帝时期诸侯国得到了有效的削弱,武帝延续了景帝时的中央王的优势。

再者,推恩令的怀柔性质表现也不尽人意,推恩令颁布后,直接刺激了三个诸侯国的反叛,虽然反叛的影响很小,但确实是激化了矛盾,主要是切入的时间不合时宜。我们上文提到过在文帝时贾谊就提过类似的策略,文景时期也有执行过,从结果看是非常成功的,他们切入的时间点是前一代诸侯王去世后再“裂诸侯地而分封”。而武帝执行推恩令时压根就没有考虑过当政诸侯王的利益和心理感受,根据《汉书 武帝纪》记载: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籓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武帝只是象征性的“以身作则”,迫使其他诸侯效仿,这样一来引发了一些诸侯不满,甚至有激烈的反抗,淮南、衡山、江都三国的谋反都是推恩令颁布后发生的。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事件也是双方矛盾激化的结果。因此,推恩令的怀柔性表达的并不成功。那些说推恩令是“完美的阳谋”,我觉得是把诸侯王都当傻子看待,但凡有点反抗能力都不会任人分割,只不过在景帝时诸侯国的大势已去,早已无力回天。

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如果按照上面所说,那么推恩令的颁布是否多此一举,就好比你打算让别人还钱,直接说还不好意思,最后想了一个委婉的办法,指着天空说了一句“你看,天上的云像不像你欠我的那100元钱”的笑话。其实不然,如果说把削藩的主要功劳归功于推恩令确实不妥,但是如果结合当时西汉内外环境来看,推恩令却是一个非常棒的削藩过渡时期的临时政策。我们知道削藩的主要任务在景帝在位期间已经完成了,交接到武帝手里时,剩下的任务就是削藩后的善后工作,此时西汉的主要矛盾转移到了对外的匈奴身上,但是本着“攘外必先安内”原则,必须稳定后方保障,再者西汉时期统治者非常注重仁孝,比如“举孝廉”之类,诸侯国都是皇亲国戚,过于血腥的行动不利于皇帝形象。因此结合内外因素,汉武帝用武力彻底解决诸侯国问题于情于理并不是首选。推恩令的提出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临时办法,既缓和了矛盾又不给诸侯国喘息的机会,等到匈奴问题缓和时,再着重削藩。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匈奴威胁基本解除。主要矛盾又回到了削藩的身上,公元前112年发生的酎金夺爵事件就是推恩令的组合政策,一下子干掉了100多个侯爵。

推恩令能顺利实施的前提是平定七王之乱以及中央王朝的实力增强,没有这个前提主父偃的推恩令就是第二个晁错的“削藩策”。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世界上最奇怪的人(世界上最奇怪的人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