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人文#社会#历史#故事
58岁的乾隆皇帝专程从北京赶往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和往年一样。
不同寻常的是,一股民间的妖术恐慌正在从富饶的江南蔓延到华北。很快,案情扑朔迷离,夹杂着谣言和恐惧,各地层出不穷,直至席卷大半个中国。
在承德,夏天的惬意被谣言打破了。乾隆收到一份机密,寄件人是山东巡抚伏尼罕。
农历五月,相传山东省会济南发生数起“剪人辫”事件。
辫子,在民间传说,是“招魂”的工具。所谓“招魂”,是民间传说中的一种诅咒和巫术,能使人生病,甚至死亡。当时传言,除了辫子,受害人的衣服和写有名字的纸符也可以作为施法的工具。
在清代,辫子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政治问题。满族贵族入主中原后,下令剪发留辫。百姓头上的辫子,具有统治者弘扬王朝正统思想的功能。剪辫巫术因此被视为对满清王朝的挑衅,隐藏着挑起叛乱的政治阴谋。
山东巡抚伏尼罕不敢怠慢,抓捕了数名嫌疑人。都是从外地逃到山东的乞丐。
据被捕的蔡、金两名乞丐的“口供”,他们都是巫术党招收的,而且大部分来自南方。吴远和算命先生张思儒等人。
乾隆虽然认为“招魂”的传言很荒谬,但他认为可能有人在恶意散布这些谣言。所以,他不仅要稳住民心,还要营造一种朝廷保护百姓不受鬼魅势力侵害的氛围。
乾隆命傅恒、刘统勋等起草诏书,下发浙江、江苏、山东三省。这是关于这种巫术恐慌的第一份中央文件。
皇上说要捉妖,所以不管有没有真凭实据,各地官员都必须把这些妖魔找出来。
吊诡的是,作为招魂发源地的浙江、江苏等地抓获数名罪犯后,却久久未查到源头。这引起了乾隆的不满。他严厉批评了江浙官员,指责他们隐瞒真相,引起恐慌,直到山东官员上报才知道。
大恐慌的起源:
早在今年春天,浙江湖州德清县就从邻县聘请了一批石匠,重修了东城墙的水门和石桥。他正在奋力赶工。一个叫沈士良的农民找上门来,向武世良求助。
沈士良当时43岁,和两个侄子住在同一家医院。这两个侄子是沈世良同父异母兄弟的儿子。他们似乎有暴力倾向。他们不仅对老实的叔叔百般折磨,还毒打虐待沈士良的老母亲。
沈士良实在受不了,又找不到人诉苦,只好求助于民间的神秘力量。
他听说当地的石匠有一个“招魂”法术,只要把人的名字写在一张纸上,贴在木桩的顶端,然后用大锤敲击,写在上面的人会被诅咒。
沈世良拿出一张纸,上面写着他侄子的名字,问吴世江:“你能帮我对付这两个可恶的侄子吗?”
武世江当然不知道灵魂法是什么。他看着这个可怜的农夫,起初很害怕。按照《大清律法》,这种“巫术”被列为滔天罪行,情节严重的甚至要斩首。为避嫌,武世江连忙将此事报告给了官方。
结果,农民申世良不仅找不到人惩治他的侄子,还被德清县政府抓住,毒打了二十五下才出狱。这是犯罪未遂,可以从轻处罚。
然而,“灵魂召唤”的传闻却不胫而走。
不久之后,各种与“招魂”有关的传闻在浙江民间的口耳相传中越发神秘,让人人心惶惶,引发了多起扰乱社会治安的案件。
4月,在距德清数百里的萧山县,四位云游僧在此相会。两个和尚超凡和正一住在当地的关帝庙,负责照顾每个人的行李;另外两个和尚,巨诚和净心,到各个村子里去化缘。
在街上遇到了两个男孩。一个男孩看到僧人钵上刻着的法号,很好奇,就大声念了起来。农村难得遇到识字的孩子,便停下来搭讪,说这孩子好好读书,将来一定学有所成,随口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
这句话给他和他的同伴们带来了莫名的灾难。
两个和尚继续赶路,不一会儿,一对怒气冲冲的夫妻追了上来。他们是男孩的父母。他们问和尚为什么要问自己孩子的名字。他们是想“召魂”吗?
两人一脸诧异,道:“我只是见小吏能识字,多聊几句,怎么能叫召魂呢?”
这时,愤怒的村民已经围了过来。不由分说,在百姓的叫喊声和咒骂声中,被捆起来押送到萧山县衙门。另外两名僧人也被捕入狱。和尚们大喊冤枉,闹事的群众却叫嚷着要把他们烧死淹死。
招魂恐慌蔓延后,多地卷入暴力和动荡:来历不明的百姓被德清县村民绑在树上活活打死;城里还有几个长相可疑的乞丐,也被当成偷人辫子的罪犯。
而作为帝国的最高权力者,乾隆不会简单地撤回命令。最后,乾隆大发雷霆,责怪行政官僚。两江巡抚高进、江苏巡抚张苞、安徽巡抚冯谦、山西巡抚苏德等地方高官均被处分。县官员也被免职。整个招魂案的关键人物山东巡抚伏尼罕被贬为山西布政使。
现在看来,在这场闹剧中,将莫须有的召魂升级的逻辑链条其实非常清晰:太上乾隆向官员施压;无权无家可归的人被用作替罪羊;手无寸铁的普通人也可以指称他人为招魂师……大半个华夏都陷入了恐慌之中。
美国汉学家孔飞利在《招魂:1768年巫术的大恐怖》一书中描述了“招魂案”的起源和流传逻辑。
当一个帝国因谣言引发的恐慌而前行时,它的脆弱和敏感就已经暴露无遗。这或许就是这起召魂案带给后人值得警惕的地方。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创作不易,需要鼓励!点击关注!谢谢谢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