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珐琅(广州透明珐琅工艺的失传让人惋惜)

内容头部广告位(手机)

■清代 铜胎鎏金透明珐琅人物转花座钟。

■丁蕾(广东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清代,广东工匠是中国最早接触和掌握西方画珐琅工艺的人群。时至今日,画珐琅依然是广东珐琅制作中最主要的工艺。

画珐琅,又称“珐琅画”,它以珐琅料绘于器物表面,具有油画般的光亮色泽和立体效果。画珐琅制品除瓶、盒、盘、碗、灯具等器物之外,还多见于家具、钟表、化妆盒上的嵌片。广东省博物馆藏画珐琅的图案多为肖像、人物故事、山水风景等,繁复图案中密布舒卷自如的蔓草番花,线条较为精细;纹饰色彩鲜艳明亮,光泽耀目;工匠模仿能力非常强,或仿制前代珐琅器物之纹饰,或效仿其他材质的肌理。粤海关承办的画珐琅具有施湖水蓝色内釉、颜色对比强烈以及绘西洋远景人物等显著特征。

广东工匠尤擅长制造透明珐琅。透明珐琅的釉料比其他珐琅透明性更强,可分为硬透明珐琅和软透明珐琅。硬透明珐琅熔点较高,透明度极好,色彩如宝石般晶莹,常能透出浅刻于胎底上的图案纹饰,达到若隐若现的效果。该种珐琅制作难度较大,国内仅广州能烧造,制作工艺今已失传。

20世纪60年代,故宫博物院调拨广东省博物馆的“铜胎鎏金透明珐琅花篮座钟”“铜胎鎏金透明珐琅人物转花座钟”分别属于两种典型的硬透明珐琅,前者仅施以亮丽的蓝色透明珐琅釉料,后者则蓝色透明珐琅釉料上以红、绿、黄三色的装饰物点缀其间。至于软透明珐琅则较为常见,它熔点较低,呈半透明状,主要用于银、铜首饰等制品上点缀装饰,亦称“银烧蓝”“烧蓝”。广东工匠喜将此工艺运用到银累丝底胎上,如银累丝烧蓝扇骨、银累丝烧蓝花篮等皆以小面积珐琅釉料点缀,产生熠熠生辉的效果。

作为广东省会的广州城,不仅是清宫珐琅制作人员、原料、技术和成品的输送地,更是打造无数珐琅精品的生产基地。广州城内的珐琅制作工坊和销售店铺结合,呈前店后坊形式,主要坐落于商业贸易最繁华的南端和西边。史料中涉及地方制造珐琅情况的信息甚少,根据国内外博物馆和图书馆所藏文献、实物收集到的珐琅商铺有“义和祥”“许燕记”“盛和”“泰盛洋瓷店”“时兴号”等。商人会通过铺面展演制作过程吸引顾客,店名中“洋瓷”的称呼突显出珐琅生产技术的中西结合。供民间生产和使用的珐琅器皿纹饰往往会追随宫廷风格,同时又使用广东地区原本就掌握的西洋绘画技法,由此“不经意”地推动了艺术形式多元交汇、迅速发展。

清中期以来,经市场经济推动,珐琅生产不再拘泥于精工细作。广东省博物馆所藏的不少画珐琅器物的器形、图像纹饰和款识几乎一样,胎体则越发轻薄,俱为批量化生产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原来习自国外工艺的珐琅经过广东工匠的重新创造后,销往欧洲时被外国人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但是作为外销品,珐琅确实不如瓷器大宗,造型上亦会模仿瓷器,色彩大多以白为底。广东省博物馆所藏外销珐琅多属实用器物,与其他外销品的纹饰和器形非常接近;另有不少是建筑或装饰构件,配于各种物件之上。

20世纪初,广州大新路一带聚集不少民间珐琅作坊。抗日战争爆发后,匠人们纷纷返乡避难。直至20世纪50年代,政府重新组织设立珐琅厂。如今,珐琅制作工艺入选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重视和保护。

(据《广东省博物馆藏品大系杂项卷1铜胎珐琅器与外销银器》概述部分,内容有删减,题目为编辑后拟。)

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
标签:

管理员
草根站长管理员

专注网站优化+网络营销,只做有思想的高价值网站,只提供有担当的营销服务!

上一篇:西瓜什么时候种(5月,偏耐热的西瓜品种还可以种哦!想种西瓜的种植户抓紧时间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