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福
明清德州董子读书台偏东的运河河道边有一块空地,德州人习惯称其为“南上沿”。由于它紧邻东面的竹杆巷,后身又与竹杆巷相通,故好多人以为它是竹杆巷的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这里居住着一个安贫乐道的文化世家冯氏家族,其代表人物为康熙年间诗坛“大木”冯廷櫆。也许是董子读书台的光晕照射,使得这个平民家族在有清一代考出两名举人和一名进士;也许是大运河之水滋润了冯廷櫆这棵诗界的参天大树,使其成为清中期全国著名的浪漫派诗人。
1
冯氏家族:
明初由莱州即墨迁来
冯氏家族先世本莱州即墨人,明初随靖难军迁德州左卫。后数传至冯仲选,才见移居董子祠侧的文字记载。冯廷櫆的曾祖父冯仲选一生务农,祖父冯嘉祯开始治儒业。冯氏家族进入州城文化家族行列,是从冯梃櫆的父亲冯沛开始的,家族最显赫的人物是冯廷櫆,后延至冯廷櫆的元孙冯淑清。
冯沛(1616-1664),字云生,从游故太常寺卿王都之门,称高第弟子。顺治八年(1651)中举。与康熙朝诗坛盟主王士禛为同年举人。
冯廷櫆(1649-1700),字大木,中康熙十七年(1678)举人,二十一年(1682)进士,二十三年(1684)授官内阁中书舍人,掌宫廷典籍事,相当于皇家图书馆或档案馆馆员,世称“冯舍人”。
冯淑清,字性之,号春台,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四十五年(1789)举人,官商河县教谕。
严格意义上讲,冯家的家风是由冯沛奠定的。史籍记载冯沛经常教导儿子冯廷櫆:“士不得志,渔于水,樵于山,佯狂于世,无不可者,惟不可挟媚道以事人。吾闻之趋势者,市井之
行也;阿意者,妾妇之道也。一或
失身,万事瓦裂,慎之哉。”正是这几句不成文的嘱托,确立了一个与世无争、安于守贫的家族风气。
2
冯沛:
传说其唱戏抢了徽班生意
冯沛少年时聪慧过人,王士禛在为他撰写的《故孝廉冯君讳沛墓志铭》中称赞他:“君少卓荦负奇,疎眉广颡而多颊,人呼曰‘髯仲’。从游故太常卿王公都之门,称高第弟子。明末天下乱,避地卫河之西,葺园庐,读古书。暇则携渔具临流终日,凡纬萧、织箔、渔网、蟹簖,手自为之,悉皆精妙,见者以为涪翁、渔夫之流也。乱定,中顺治八年(1651)举人。”
《清稗类钞》中记载冯沛具有超乎常人的记忆力,说他“性豪侈,昼引宾客,夜则燃烛观书,一过目终身不忘也”。王士禛还说他:“常蓄小伶度曲,时时召亲故置酒高会,或围棋博簺,跌宕自喜。昼引宾客,夜则燃灯视书,一过目终身不忘也”。
冯沛是位具有文化知识的劳动者,既能编织苇席、捕鱼、自制乐器等,又能谱曲、填词。他生活的年代是明清易代之际,很多史籍上说这时的德州曾出现一个“爆棚冯”。每当他登台演出时,台下喝彩声不断,气氛热烈,席棚总会被挤坏,因此演出票价自然最贵。他高中进士的儿子冯廷櫆曾作诗形容当时席棚剧场的火爆:“柴市东头古道场,乘春儿女竟焚香。茶坊酒肆芦棚下,高歌吴歈赛药王”。据传说,徽班进京前在德州演出,戏演到一半,台下观众稀稀拉拉地走了一大半。班主百思不得其解,自觉演出成功,本来在别处场场爆满,不巧在德州是这般光景。第二天,班主在饭铺中吃饭,故意问堂倌,堂倌说:“你们的戏哪有我们这里的‘爆棚冯’演得好?”班主第二天便带上礼物前去求教。这个故事虽然只是传说,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冯沛演出的盛况。
田雯对他的这位老邻居刻画最为到位,说冯沛“效嵇阮(嵇康、阮籍)之狂歌,兼韦房(韦应物、房玄龄)之诗酒,有齐讴激荡之声,有鱼龙曼延之戏,于是风流雅韵,名播青齐矣”。
3
冯廷櫆:
诗坛盟主比之于秦少游
冯廷櫆是冯氏家族中学历和官职最高的一位,中进士后供职于天子身边,有幸接触到皇宫中的珍藏秘籍,也能结交朝野一些狂傲不羁的才子,所以后来取得的诗学成就最高,甚至超越了同时代的一些诗坛名宿,在全国有非同寻常的声誉。
冯廷櫆继承了父亲过目不忘的基因,“幼号奇童,读经史诸书,寓目不忘,义理了彻,别具会心,乡先达惊其才,咸称……奇童之号。长而好学,高才绝俗,诗文均超逸,不类反响”。他性情孤高寡合,不喜结交权贵高门,“官闲无事,维枕籍书卷”,独与青州赵执信为契友,常在一起吟诗唱和,曾因同赋《诸葛铜鼓诗》长歌而名噪京师。当时诗坛盟主王士禛赞赏不已,欲把两人的唱和编为《二妙集》刊行于世,但由于两人的推诿而未遂。
康熙二十六年(1687),冯廷櫆奉旨赴湖广主持乡试。期间作诗近百篇,达到本人诗歌创作的高峰。康熙二十九年(1690),冯廷櫆任满返都。后在馆阁任职十馀年后,致仕归里,仍住在运河南上沿的故宅。他在乡数年,惟以诗酒自娱。正如他在《戊申元日试笔四首》中自述:“一年十有三月闲,无计破闲但醉眠。一月四十五日醉,事大如山总瞶瞶”。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欠佳,失去朝廷俸禄的他,感到日子过得异常拮据,他要回京城重新销假出仕。回到京城当晚,冯廷櫆约上了一帮昔日文友在家聚会饮酒,次日凌晨便因煤气中毒死在家中,享年51岁。著有《冯舍人遗集》传世。
冯廷櫆的死对当时的文坛是一大损失,曾引起无数诗坛名宿的怀念。
康熙朝有一代名相之称的陈廷敬,在《怀田纶霞、冯大木五言律》叹息:“夜过东阳界,朝行卫水濆。青春方浩浩,白发任纷纷。山远留残照,川长宿去云。闲心逐流水,今日为思君”。
赵执信《雨中得冯大木遗诗,因怀平生故人》:“素土恋知己,衰年感同心。悄悄如见梦,恻恻还听琴。户外波荡潏,庭中山嵌崟。绵邈三十载,空天落遗音。向夕微雨过,悲风生竹林。当时文酒侣,满目成漂沉。嵇调恍一接,阮樽谁复斟?浩然望云海,独发怀仙吟”。
诗坛盟主王士禛更是悲痛欲绝地说道:“昔秦少游死,东坡先生叹世无复有如此人。今大木死,世岂复有如此人哉!”
4
冯淑清:
“提倡风雅者首屈一指”
冯廷櫆之后,冯氏家族在文学上取得成就的后人就是冯淑清。
冯淑清,字性之,号春台,冯廷櫆的元孙。家学渊源,才华隽逸。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四十五年(1789)举人。有诗人评价他“刻意声律,所造独身,卢见曾、宋弼之后,德州提倡风雅者首屈一指。然负郭萧条,砚田为业。晚年司训商河,不数年又失明归里,侘傺无聊,賫志以终,良可慨欤!”
光绪《德州志略·冯淑清传略》:“冯淑清,字性之,春台号也,德州卫人。高祖廷櫆与青州赵执信齐名,称二妙者。淑清承其家学,有隽才。为诸生时,周永昌太史器重之。中乾隆四十五年(1789)举人,官商河县教谕。平生行谊端方,言笑不拘,暮景颓唐。二子冯桥、冯榴,均亡,身后无为之表彰者。然至今乡人剧谈称先正,必首推冯性老云。”
张鹏展《国朝山左诗续钞》收录冯淑清诗六首。其传略部分引用平原诗人董芸的话说:“冯氏自大木先生后,门丁衰弱,书香不绝如缕,春台以隽才绍先绪,所作诗文辞赋,皆沉思渺虑,务造幽微。而清真雅正,往往与先辈相颉颃,卒后家贫子弱,旧有手订诗稿数卷,已亡失于破箎中,得二百余首,皆片纸草书,多失题者”。
不难看出,德州冯氏家族是为州城文化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化世家,其最大特点是子孙才分极高,但生活多贫困潦倒。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