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夜景
李林甫剧照
《十二时辰长安》剧照
随着暑期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升温,一个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相继现身于唐玄宗天宝年间的政治舞台,剧中林九郎的原型就是擅弄权术、老奸巨猾、“口蜜腹剑”的右相李林甫。
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
李林甫出身地位显赫的陇西勋贵,是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曾孙,堪称不折不扣的唐朝宗室、含着金汤勺而生的“贵三代”,显赫的门阀家世和不俗的“朋友圈”,让其在讲究门第等级出身的大唐官场左右逢源,上下其手。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右相),此后他持续担任宰相19年,为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
为何这样一位口碑不佳、为人奸诈、被世人诟病的龌龊小人,居然能执掌大唐鼎盛时期的相位一十九年呢?这无疑引发了后人的浓厚兴趣……
在相对完备、成熟的大唐政体制度前,只需要有统帅百官威望和较强执行力的宰相(照本宣科)就行。
大唐开国皇帝太宗李世民有两个被传为美谈的得力宰相,一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二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史书记载,唐朝许多规章典法,皆由两人商量制订,堪称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顶级职场AB角。
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房相国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实施办法,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往往犹豫再三,不能迅速作决断。此时,唐太宗就要让杜如晦出场了。而杜相国一来,不仅马上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而且立即作出决定和实施办法。两个宰相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这也是成语“房谋杜断”的由来。
“世传太宗尝与文昭(房玄龄的谥号)图事,则曰: ‘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普建嘉谋(《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
而一代女皇武则天时期,唐王朝的政体更有大唐名相狄仁杰、娄师德等人传承光大。
史载,武则天时期的名相狄仁杰不仅才干突出,而且善于选拔人才,国家保持了持续发展和繁荣,为唐玄宗“天宝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仁杰所荐进,若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皆为中兴名臣(《旧唐书·狄仁杰传》)。
不难看出,经过经过唐太宗、武则天时期诸多名相的制度建设,完善铺垫,在成熟的制度前,只需要有统帅百官的威望和较强执行力的宰相就行了。
而宫中府中耳目众多,能随时掌控皇帝和百官动态的、大奸似忠,口蜜腹剑,擅长权术和官场周旋、执行力超强的李林甫,从某种意义而言,恰恰就是盛世大唐(天宝年间)官场权势斗争中屡屡取胜的不二宰相人选。
唐太宗画像
唐代长安地图
李林甫虽然为人狡诈,诡计多端,喜怒不形于色,但仍不失为一个能臣干吏。
李林甫为宰相期间,做了许多顶层设计和行政改革的流程优化工作。也亲自主持重新整理和修订了相关法律,让唐朝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水平远远领先于同时代其他诸国、番邦。
《旧唐书》曾客观评价李林甫,说他“每事过慎,条理众务,整修纲纪,中外迁除,皆有恒度”。
也就是说,刨除为人奸诈的不齿因素之外,李林甫善于领会玄宗皇帝的政治意图,作风务实,为人精明,行政能力很强,善于维护唐朝纲纪,善断大事,堪称“能臣干吏”。
纵观李林甫的从政经历,从起步时的小小不起眼之“千牛直长”(禁军小队长)到太子中允、太子谕德、国子司业、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以礼部尚书之职拜相,位极人臣,也是因为政绩优异,被一步步提拔、擢升上来的。
李林甫之所以能连续担任大唐帝国声名显赫的宰相19年,这与他突出的行政才能,得到皇帝的信任和朝野大臣的畏服是分不开的。
譬如,为了揣摩皇帝心思和掌握宫中动态,李林甫不惜重金,很下大功夫,无论是能吹“枕边风”的玄宗宠幸妃子,还是能通风报信的皇帝身边的权势宦官,李林甫都不惜自降身份,竭力逢迎、巴结、谄媚、拉拢之能事,为他所用,屡试不爽。
如此一来,他虽身在大内宫外,却能早早知道皇帝的真实想法。
每次朝堂商讨国家大事,他犹如李隆基肚子里的蛔虫,总能料事如神,不失时机地提出让玄宗称心如意的方案,久而久之,不知不觉间,唐玄宗已将李林甫视为心腹近臣。以至于后来玄宗嫌其它宰相的意见聒噪、无聊,干脆下诏训诫他们上奏前要同李林甫商量妥当再奏。
于是,在开元二十四年,李林甫如愿以偿地成为大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而且地位稳固,坚如磐石,一当就是匪夷所思、令人大跌眼睛的漫长19年。
不可忽视的是,以奸佞著称的李林甫确实也是能臣干吏。譬如李林甫执掌相位期间,相继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财政节流,机构改革,赋税折纳,土贡改革,兵制改革,法制改革,选官与科举改革,明确了法典制度,吏治规范。
唐玄宗能有三十年的“天宝盛世”,李林甫可谓功不可没,也绝非仅仅会耍阴谋手段、志大才疏的奸佞小人。不然老谋深算、相当聪明的玄宗也不会把他放在首相位子上,一放就是19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李林甫奉命修订和整理全部法典。
他会同一批法律专家,对法律进行了扎实和周密的修订工作。被删除的无关紧要的条款不少于1324条,另外2180条得到修正。经修订的法典于737年送呈皇帝,计有:律12卷及其疏义30卷;令30卷;式20卷;《新开元格》10卷。这些法典在737年秋向全国颁行。这证明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法律修订,因为这是唐代最后一次系统地重编全部法典的活动。这次制订的法典实行的时期特别长,因为它一直到14世纪初都保持着权威性,虽然其间作了若干较次要的校订。但也许更重要的是,这次修订法律是唐代最后一次试图提供包括在令和式中的标准化的、全国一致的行政法规的活动。在唐以后历代皇帝时期,地方活动的日益多样化使这一工作不可能进行下去(《剑桥中国隋唐史》)。
唐玄宗画像
唐代贵妇形象
杨贵妃雕像
李林甫权倾朝野,老谋深算,喜怒不形于色,对官员有强大的威慑、统领能力。
01 对怀有狼子野心的河北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有极其强大的震慑力、统御力。
李林甫虽然为人狡诈,劣迹斑斑,但是平心而论,他在驾驭官场、控制百官方面还是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过人之处。
譬如,一开始,身兼卢龙、范阳、河东三镇节度的使安禄山,深受玄宗宠幸,一时间小人得志,趾高气扬,目中无人,嚣张跋扈,就是见了当朝宰相李林甫也不放在眼里,毫无恭敬之意。
然而令史学家颇感蹊跷的是,李林甫为相期间,手握重兵的安禄山为何一直不敢造反,直至李林甫死后两年才敢发动“安史之乱”呢?
源于李林甫十分善于采用震慑、恩宠、利诱相结合的官场驭人权术。
李林甫在安禄山的老巢安插不少耳目,安禄山招兵买马、购置武备、修筑城池、扩大自己势力的举动以及勃勃野心,李林甫掌握的一清二楚。刚开始见面时安禄山桀骜不驯,根本不把李相国放在眼里,李林甫就不失时机地当众抛出几条要害“丑行”敲打他几下,让安禄山感觉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李相国的监控之下,加之各地节度使的任命大全掌控在宰相手中,令安禄山对李林甫不由产生几分敬畏。
史书记载,安禄山每次向李林甫汇报,即使是在冬天,也时常被恍如鬼魂附体、洞察秋毫的李林甫言语吓得汗透衣衫,大气不敢喘。
李林甫为相,朝臣莫敢抗礼,禄山承恩深。入谒不甚罄折。林甫命王鉷,鉷趋拜谨甚,禄山悚息,腰渐曲。每与语,皆揣知其情而先言之。禄山以为神明,每见林甫,虽盛冬亦汗洽。林甫接以温言,中书引坐,以己披袍覆之,禄山欣荷,无所隐,呼为十郎(《旧唐书》)。
在是非荣辱一句话的大唐官场上,先敲打一下,再给些恩惠、好处拉拢一下,这种“恩威并施”的手段往往叫人感激涕零,五体投地。
彼时安禄山入朝,按例要到宰相办公的地方汇报思想情况,时值数九寒冬,寒风凛冽,李林甫看到安禄山衣着单薄,忙把自己的棉袍脱下给他穿上,此举令安禄山大为感动,从此视李林甫为恩相,并亲切地称其为“十郎”(郎:多为唐朝仆人对主子的尊称),对其言听计从,无话不谈,甘效犬马之劳。
天宝年间手握重兵的大将王忠嗣,文武全才,善于用兵,笼络将才,象唐代平定安史之乱的中兴名将:郭子仪、李光弼、高仙芝、哥舒翰等都是其大力提拔的。他不仅是李林甫宰相位子,也是安禄山造反的最大潜在威胁。
李林甫利用他最大的本事(揣摩上意,操控人事)与安禄山结成政治同盟,通过不择手段地进谗言、使阴谋,导致王忠嗣兵权被剥夺,被贬为汉阳太守,为安禄山事后发动兵变铺平了道路。
02 李林甫还是个“口蜜腹剑”,老奸巨猾,善于将官场权术玩弄于股掌的老手,能轻易扫除政敌,确保政令统一,自己的意志一贯到底。
之一,请人邀功,背后挖坑,干掉政敌李适之。
与李林甫同为宰相的李适之,不仅颇有才干而且还是玄宗的堂兄,很有可能成为领班宰相,因此被李林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寻机想把他拿掉。
某天,李林甫私下告诉李适之,华山底下有个大金矿,开采后既可以弥补国家财政赤字,更可满足玄宗(花天酒地)的巨量奢侈开销,让他表功赶紧告诉玄宗。
李适之为人粗犷不知是计,忙屁颠屁颠地跑去告诉唐玄宗,李隆基自然十分高兴,赶忙召见李林甫商议开发金矿事宜。
哪知李林甫一脸表情凝重,告诉玄宗,此时我早就知道了,只是华山乃是大唐和陛下的龙脉之所在,万万不可开凿惊扰,因此不敢上奏。唐玄宗大吃一惊,因此渐渐疏远了李适之。
李适之性疏率,李林甫尝谓适之曰:“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主上未之知也。”他日,适之因奏事言之。上以问林甫,对曰:“臣久知之,但华山陛下本命,王气所在,凿之非宜,故不敢言。”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
之二,假关心,实害人,消除又一潜在对手严挺之。
大臣严挺之是个治国理政的好手,却不慎被贬黜外放。一天,唐玄宗无意想到了他欲重新启用,便问李林甫此人的近况如何。
李林甫害怕严挺之归来与他相位构成潜在威胁,便私下召见严挺之的弟弟,设圈套、假惺惺称皇上很想念他的兄长,如果严挺之上奏有病需要回京治疗,就能很快见到皇帝,东山再起。
结果李林甫拿着严挺之的奏章倍感惊诧地告诉玄宗:严挺之得了中风病,不如给他个闲差,好让他回京养老看病。
于是在玄宗的惋惜、喟叹声中,李林甫不动声色地将严挺之政治前途彻底扼杀。
(严挺之)华州华阴人。少好学,举进士,又应制科,授义兴尉。开元时曾任登、濮、汴三州刺史、太原少尹等职,均有声名。入为尚书左丞、知吏部选,后为李林甫所恶,受贬郁抑而卒(《新唐书》)。
唐代官员形象
安禄山与唐玄宗、杨贵妃
安史之乱路线图
李林甫改变唐代“出将入相”的传统惯例,重用胡人安禄山,为安史之乱埋下伏笔,被史学家称为其最大过错。
林甫固位,志欲杜出将入相之源,尝奏曰:“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帝以为然,乃用思顺代林甫领使。自是高仙芝、哥舒翰皆专任大将,林甫利其不识文字,无入相由,然而禄山竟为乱阶,由专得大将之任故也(《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六》)。
李林甫担任宰相期间,妒贤嫉能,“口蜜腹剑”,近小人远君子,让怀有狼子野心的安禄山持续做大,直至发动“安史之乱”,被公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
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这场乱事最终得以平定,但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极为深远、巨大的影响,从此唐朝由盛转衰,由大一统的强盛帝国进入藩镇割据、生灵涂炭、战乱纷扰的“五代十国”不堪局面。
“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朝的疆域
戏剧《长生殿》中的杨贵妃与唐明皇
古装女子
古装仕女
西安夜景
参考文献:《后唐书》、《资治通鉴》、《盛唐的背影》、《大唐帝国的黄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