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手自兹去的兹怎么读(背书、抄书和神遇)

更新时间:2023-02-08 15:02:00 所在栏目: 生活常识点击量:

中国有两个文人被称作仙,仅且有两位。一位是李白,一位是苏东坡。李白叫诗仙,东坡叫坡仙。

当然了,这两位仙是不一样的。李白是谪仙,他本来是天上的仙人,降临人间来渡劫的。所以北京大学知名学者王瑶在《李白传》中说:李白只有在喝醉的时候才是清醒的,他在清醒的时候反倒是糊涂的。天上的仙人不懂得人间的俗事啊。

而苏东坡呢,他本是人间的神品,因其神品而通天了。既懂人事,也通天理,东坡这样的天才,他竟然还有一个短札就是直接抄李白的。

东坡贬谪黄州时,也是时常苦闷的。苦闷的人会怎么办呢?要么跟孔子一样,乘船浮于海,到九州之外的地方去。要么就是思亲想家,骑着马往回跑,回到故乡。

不如意时到九州之外,东坡学的是孔老夫子这句话。东坡有一句诗: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原诗是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有人看了这首诗,说是东坡不见了,投水了。诗就是诗,是言志的,但不一定写实。东坡抄孔夫子的原话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见论语,公冶长第五】

那么东坡哪一个札记是抄李白的呢。东坡在黄州写的一个名札:

《临皋闲题》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李白有一首“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也还有诗歌中写道,荆楚大地的长江水,就是家乡岷江的水。

不光坡仙抄写仿写李白的诗。毛润之先生也是以背诵、抄写和神遇李白的诗歌为乐的。

下面这一段文字,我基本上是原文引用《学习强国》的文字。所以,下面这段论述的史实是准确的。

读李白:圈阅手书,运用自如

1942年4月13日,毛泽东约见何其芳、严文井、周立波等人交换对文艺工作的意见。严文井问:“听说主席喜欢古典诗歌。您喜欢李白,还是杜甫?”他直言道:“我喜欢李白,但李白有道士气。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是哭哭啼啼的现实主义。”

李白是毛泽东一生最喜爱的诗人之一。据曾帮毛泽东管理图书的张贻玖统计,毛泽东圈画过的唐诗约六百首,其中“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约占三分之一。而“三李”中,他又最爱太白诗,圈画过的有81首。

例如,他对《将进酒》批曰:“好诗。”他对《蜀道难》批注道:“此篇有些意思。”

在闲暇或练习书法的时候,毛泽东常常用毛笔抄写或背写李白的诗。中央档案馆选编的《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中收有古诗词117首,其中李白诗有15首。毛泽东故居的藏书之中,有一份共7页纸的《梁甫吟》的手抄本,用一寸大小楷体的毛笔字,抄录在十六开毛边纸上,右上角有毛泽东读过两遍的铅笔圈记。毛泽东晚年患有眼疾,这是他特意让人用大字抄写出来的。

毛泽东不仅能随口吟诵李白的许多名篇名句,还能加以巧妙运用。

1936年10月,在陕北保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到自己的人生经历时,提到了他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一件趣事。毛泽东不喜欢静物写生这门绘画课。有一次上课时,他只画了一条直线,上面加了个半圆,来表现“半壁见海日”的画意,以此应付了事。“半壁见海日”正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

1935年1月下旬,红军在贵州土城与国民党军激战,屡战不胜,朱德决定亲临火线指挥作战。毛泽东集合军委纵队的同志给朱德壮行,他深情地吟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你我手足情。”毛泽东化用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名句,将朱毛之间兄弟般的战友情谊描写得绘声绘色。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从陕北奔赴华北。在东渡黄河时,船近中流,毛泽东凝望着奔腾咆哮的黄河说道:“你们藐视谁都可以,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毛泽东朝黄河上游眺望,喃喃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到底源头在哪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将进酒》的首句,毛泽东信手拈来,表达凝望黄河的深切感受。

新中国成立后,亲戚毛仙梅到北京看望毛泽东,但因生活不习惯想早点回家,毛泽东引用李白《蜀道难》的诗句“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来表达对他想家心情的充分理解。

1958年3月29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后乘江轮往武汉。航行中,他问女驾驶员小石:“三峡有个白帝城吧?”小石说:“有的。”于是毛泽东便背起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接着,他逐字逐句教小石背诵,直到她会背为止。

毛泽东热爱李白的诗,并把它作为鼓舞、振奋精神的思想武器。1956年2月4日晚上,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出席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文学艺术界代表,见到作家杜鹏程,得知他正在宝成铁路工地体验生活,和他谈起了《蜀道难》,鼓励他深入生活,写出好作品。

1959年,刘思齐得了一场大病,毛泽东于8月6日写信安慰她,抄录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四句诗:“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他还写道:“这是李白的几句诗。你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

评李白:高度赞扬,综合分析

李白在《古风·大雅久不作》中写道:“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李白的诗歌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不仅表现了他对权贵的蔑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其中还蕴含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反映出他放荡不羁的性格。李白早年曾信奉道教,向往求仙问道,隐居山林。李白的诗歌艺术,融合了道家的洒脱飘逸与屈骚的奇逸瑰丽,超越有限的现实人生,以无穷无尽的宇宙自然为人生精神的栖息地,向传统的儒家社会理想发出坚决的挑战,表现出一种脱俗之气。

毛泽东常对自己的孩子们说:“李白的诗豪放,想象力丰富,读了使人心旷神怡。”“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

1949年12月,毛泽东在出访苏联的火车上,与苏联汉学家尼·费德林谈论中国文学时,说:“李白(8世纪)——唐代杰出诗人。他像天才诗人普希金对俄国人民的贡献那样,为中国人民写了许多珍贵的艺术诗篇。李白的诗是登峰造极的,他是空前绝后的不朽艺术家。中国至今没有人能超过李白、杜甫的诗才。”

这段话,一是将李白与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诗人普希金进行比较,彰显出李白诗才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二是用“登峰造极”“空前绝后”这样最高级的形容词来称颂一位古代诗人,这对毛泽东而言,实属罕见;三是将其与杜甫相提并论,以此来确立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1958年1月16日,在南宁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指出:“光搞现实主义一面也不好,杜甫、白居易哭哭啼啼,我不愿看,李白、李贺、李商隐,搞点幻想。”毛泽东倡导“搞点幻想”,也就是提倡学习李白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李白的诗清新明快,热情奔放,豪放不羁,意境瑰奇,想象新丽,形成了豪迈奔放的诗风,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师李白:潜移默化,继承超越

毛泽东一生喜爱李白,学习李白,深得李白诗歌的精髓。在毛泽东诗词中,可以经常发现李白诗歌中的用词和意象,可以读到李白诗词的句式和句意,可以看到李白浪漫主义的诗味和诗风,能够领略到毛泽东借鉴李白、革新李白、超越李白的天才创造。

“万”字是力胜千钧的一个汉字,构词后能表达雄伟的气势和超凡的气魄。在李白诗歌中“万”字频繁出现,有时一首诗竟用几个“万”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三用“万”字:“尔来四万八千岁”“砯崖转石万壑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天台四万八千步”“千岩万转路不定”“古来万事东流水”。

毛泽东也喜用“万”字,与李白心有灵犀“万”字通。《沁园春·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也都是三用“万”字:“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木霜天红烂漫”“二十万军重入赣”“唤起工农千百万”。

毛泽东对李白诗歌烂熟于心,能巧妙化用李白诗句来表情达意。例如,《贺新郎·别友》“挥手从兹去”,本自《送友人》“挥手自兹去”;

《念奴娇·昆仑》“安得倚天抽宝剑”,化用《临江王节士歌》“安得倚天剑”;

《水调歌头·游泳》“截断巫山云雨”,出自《清平调》“云雨巫山枉断肠”;

《七律·答友人》“我欲因之梦寥廓”,化自《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可上九天揽月”,借鉴《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念奴娇·鸟儿问答》“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借鉴《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毛泽东很多诗句的语气及其中真意,和李白一脉相承。“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睥睨群雄的气势,“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言壮语,“粪土当年万户侯”“六月天兵征腐恶”的抗争意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乐观豁达,与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毛泽东诗词激情澎湃,想象奇异,意象宏阔,语言瑰丽,显示出超凡脱俗的艺术气质,其风格与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有许多相似之处,深得李白神韵,但又使意象得到革新,境界得到升华,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仅举一例。

鲲鹏是历代诗人吟咏的形象,源于《庄子·逍遥游》,李白诗文更是对其吟咏不绝。《古风》(其三十三)写道:“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冰。”《大鹏赋》生动描绘了鲲鹏巨大的形象和“怒无所搏,雄无所争”的力量。《上李邕》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直到《临终歌》,李白仍以鲲鹏自比:“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毛泽东诗词中也多次出现鲲鹏意象:《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鲲鹏击浪从兹始”;《沁园春·长沙》“到中流击水”;《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七律·吊罗荣桓同志》“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念奴娇·鸟儿问答》“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自然,鲲鹏的意向都来在《庄子》。毛润之先生这一代革命家对先秦诸子都是十分熟悉的。【以上为引用摘抄】

譬如说主席夸赞邓公人才难得,直接引用的是论语的“才难”。两个女儿分别叫敏和讷,也是来自论语的“敏于事而讷于言”。周总理在重庆谈判时深入人心的”和为贵“也是来自论语的。

毛主席不仅对论语、庄子、屈原很熟悉,主席也是熟读孟子的。他有几首诗都是直接引用孟子的成句。

毛泽东诗作中有两次用典出自《孟子》。一次是1918年4月,《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中“名世于今五百年”,用典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一次是1958年7月,《七律二首·送瘟神》中“六亿神州尽舜尧”,用典出自《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为尧舜。”

这两首诗放在今天说,特别有意义。我猜想,在座年长一点的同道一定也很熟悉。我就试读一下。

七律 · 送瘟神 (一)

(一九五八年)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七律 · 送瘟神 (二)

(一九五八年)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被主席赞誉为旗手的鲁迅先生也是爱抄书的。他曾经抄写佛经和古碑。

1912年5月,鲁迅北上,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他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8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

随后几年,鲁迅陷于无以自拔的悲哀与失望里,除去应付教育部的公职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苦坐在绍兴会馆中钞古碑、篆古书、读佛经。

后来,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如实描述了当时的心境。

“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

【以下为摘抄杨绛先生的文章】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钟书的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钟书每天总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妻子听。

他的读书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而且前后参考,互相印证。

读书笔记做之后,他就随遇而读。

他的读书笔记,除了外文的,也有中文的,数量不相上下。除了摘抄精华,他的第三类笔记是“日札”———也就是他的读书心得。他的诸多学术著作就是从读书心得延展而成的。

【本段摘抄至此】

这里举两个钱先生因为古书读得熟,随口神遇而用的例子。

胡乔木是钱先生的校友同学,对钱先生十分爱护,不仅给钱先生分了大房子,还关心钱先生的身体健康。一次,他听说钱先生生病了,就送了一包药。钱先生在回函致谢之余写到:未达,不敢尝。

这就是直接引用的《论语乡党篇》,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另一个例子。钱先生在《管锥编》的前言里向周振甫致谢,他说,他每次向周先生请教,结果都是:小扣辄有大鸣,实归不负虚往。

这是个对偶句,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问的问题很细微,但是引发的回响很巨大。我虚心而往,总能得到实在的教益归来。钱先生在这里是变化了庄子的原文,比原文更为直接生动。

《庄子·德充符》:“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

这种在背书抄书基础上的变化,就是神遇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