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琦(李文琦个人资料简介)

更新时间:2023-05-07 06:53:00 所在栏目: 生活常识点击量:

“颜值高”!“气质新”!合肥绿色发展之路愈走愈宽…

天蓝水清“颜值高” 绿色发展“气质新”

合肥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生态兴,则文明兴。

2016年4月24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评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把好山好水保护好”。殷殷希冀,谆谆教导,如一股春风吹遍江淮大地,凝聚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动力。三年来,合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重拳整治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态“高颜值”、发展“好气质”的大美合肥画卷正徐徐展开。

南淝河庐州公园段,工人正对河面漂浮物进行打捞作业。记者 张大岗 摄

1

走出生态环境改善的“合肥路径”

芦苇连绵起伏,杨柳随风摇曳,水杉叠影、飞鸟翩跹……作为环巢湖湿地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联圩生态湿地项目已纳入环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五期工程。今年3月,十八联圩生态湿地二期工程启动招标,不久,一道天然生态屏障将现身巢湖北岸。

将肥东十八联圩27.6平方公里土地调整为生态建设用地,正是合肥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和生态担当的具体体现。三年来,全市上下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环境质量改善的底线意识、“一岗双责”的责任意识、失职追责的警醒意识明显增强。

生态黄陂湖 候鸟舞翩跹。记者 张大岗 摄

立起制度屏障,保护生态环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吹响了全市新一轮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号角;《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试行)》,让各级党委政府知责明责、守则尽责;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20条”,进一步明确了巢湖治理总体思路……从顶层设计入手,合肥围绕巢湖治理和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制定一系列完善的生态环保政策,基本覆盖“职责-督察-考核-问责”各个环节、“水、气、土、噪声、辐射”各个方面、“农村、城市”各个区域。

“谁超标、谁赔付,谁受益、谁补偿。”借鉴“新安江模式”,合肥在全省率先实行地表水质生态补偿机制,在59个跨市断面、国考断面开展污染赔付金、生态补偿金“双向补偿”。2018年相关县(市)区、开发区累计支付地表水污染赔付金合计7760万元,获得生态补偿金合计8610万元。当年,合肥还出台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季度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不降反升的县(市)区、开发区需缴纳生态补偿资金。2018年市级补偿各县(市)区、开发区大气生态补偿资金共计1703.6万元,收缴县(市)区、开发区大气生态补偿资金117.3万元。试点生态补偿,只是合肥积极探索生态治理“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巢湖鸥鸟。(资料图)

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方向,合肥正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环境改善的合肥路径。继河长制之后,合肥建立入河排污口治理长负责制度(简称“排长制”),全市157个入河排污口共设立由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的“排长”102名,解决治水“最后一公里”落实问题。此外,我市还8次围绕巢湖开展巡湖活动,在市级层面推动跨区域河流联防联治,建立“三河联席会议”制度。

2017年,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一场直面问题、回应关切的环保劲风吹遍庐州大地。去年,合肥利用中央、省环保督察契机,及时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环保问题。同时,以环保督察为抓手,倒逼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加快形成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据统计,去年,全市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查出“散乱污”企业1826家,完成整治1502家;加快培育战新产业,战新产业增加值增长18%左右、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0%以上。

2

全面出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家门前这条河,每天都有保洁员按时清理垃圾杂物,水质越来越好了。”谈起“河长制”带来的变化,三河镇居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河道清淤护水质。记者 郭如琦 摄

在纵深推进“河长制”、全面建立“湖长制”基础上,合肥加快推进巢湖综合治理。去年环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三期、四期、五期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3亿元,巢湖水质向好态势得到有效巩固,城湖共生的和谐景象正在显露。三年来,合肥攻坚克难“治水”,水环境持续好转。重污染河流治理成效显著,双桥河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Ⅲ类,派河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Ⅴ类。水源地保护整改工作全面完成,生态环境部交办的饮用水水源地市级40个问题、县级17个问题和再排查的80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雨污管网混接、错接、漏接调查整治扎实推进,2018年共完成调查5896公里,查出雨污混接点5440处,完成整改1746处。

许小河通过综合整治,生态补水,智慧治理,已成为一条集观赏、排水、灌溉、防洪为一体的景观河。记者 苏玲 摄

“现在的蓝天明显多了。”这是不少市民在朋友圈的共同感受。2018年合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亮眼成绩单也证明了这一点。市生态环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合肥空气质量持续好转,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48.1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72.7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14.3%、8.8%,连续5年“双下降”;空气质量优良率74%,比2017年提高12.3个百分点,圆满完成2018年年度目标,并提前完成PM2.5“十三五”规划目标。

去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开局之年,合肥首战告捷。这与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大力推进污染防治密不可分。从强化控煤、控尘、控气、控车、控烧等“五控”措施,到严格落实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六个百分百”,我市四面出击、重拳施为,下大气力全面整治涉气环境问题。

俯瞰方兴湖公园,柳叶马鞭草、金鸡菊等鲜花绽放,美丽的公园像是铺上一层美丽的“花毯”。叶玉庭 李文琦 记者 苏玲 摄

此外,土壤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合肥“土十条”全面实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核实工作圆满完成,与86家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签订了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固体废物排查整治发现的23个问题有20个完成整改。

3

推进林长制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4月初,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聚焦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这里水草丰茂,林木丛生,纵横河道与之形成林水相间的独特景观。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是合肥市实施林长制23个重点项目之一。作为责任林长,合肥印象滨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彪认为,正是在林长制的助力下,公园逐步建成了多功能森林生态网络结构体系,形成了好生态;生态好了,自然能吸引更多的游人。

滨湖湿地公园。记者 张大岗 摄

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是做活“绿文章”的重要一笔。2017年以来,合肥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林长制,让各级林长当好“造林人、护林人”,保护好“城市之肺”。一年来,通过在“林”字上精准发力、在“长”字上率先垂范、在“制”字上探索创新,全市城乡绿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去年,合肥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工作全覆盖,全市设立各级林长4584个,其中市级19个、县级212个、乡级1155个、村级3198个。2018年,合肥完成市县林长制重点项目33亿元投资,其中,市级重点项目17亿元。今年,我市还将继续瞄准209个重点项目、100亿元投资三年建设目标,加强督导调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塘西河。记者 张大岗 摄

城外森林环绕,城区绿美相融。从巢湖之畔到蜀山之麓,从中心城区到城郊乡村,庐州大地处处绿意绵延,形成了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诗意栖居格局。三年来,合肥聚焦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全面发力林长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去年全市完成植树造林6.08万亩,是省下达任务的152%。

抬头见绿,出门即景。如今,漫步合肥街头,一路繁花堆绣,扮靓了城市,也让市民尽享“绿色福利”。为了给城市增花添彩,合肥持续推进花境建设,2018年建设花境528处,面积11.62万平方米,2017年和2018年两年共建设花境1014处,面积24.1万平方米。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牵引,合肥持续推进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暨城市管理提升年园林绿化专项整治,去年完成绿化面积1377.37万平方米,其中新增984.87万平方米,提升392.5万平方米。

绿意葱茏的南艳湖公园。记者 苏玲 摄

“绿”变产业,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合肥进一步巩固发展苗木花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发展薄壳山核桃等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2018年全市新增林苗两用林1.91万亩,薄壳山核桃2.13万亩,涌现出安徽丰景农业有限公司等一批超千亩薄壳山核桃基地。值得一提的是,2018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总交易额达25.4亿元。通过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有效带动了群众脱贫增收,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合肥绿色发展之路愈走愈宽。

(来源:合肥日报)

往期精选

?安徽创新馆开馆暨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在肥举行

?全国首座!安徽创新馆正式开馆

?合肥,逐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科学中心

?重磅!安徽发布22位厅级干部任前公示

?最新!合肥重点整治八类交通乱象,为期半年!首批25处交通乱点公布

主办: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协办:安徽新媒体集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