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元大都遗址位于现在哪里

更新时间:2023-01-10 18:01:35 所在栏目: 生活常识点击量:

  古都北京,堪称一座古城墙的博物馆: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的城墙遗址,共存于一座城市。它们像散落在这座城市之中的珍珠,见证着这座古都所经历的沧桑变迁。

  金元城墙遗址 古都风韵

  金贞元元年(1153),海陵王完颜亮将金的都城从女真故地的上京(今黑龙江阿城)迁往燕京(今北京),并将燕京改称“中都”,仿照北宋国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营建中都,揭开了金中都作为北京建都之始的新篇章。

  金中都城墙,并非全部重新修建,而是在辽南京城(即唐幽州城)原城墙的东、西、南三面各向外扩展约1.5千米,北城墙仅向东、西各延伸出约1.5千米。城墙周长18690米,东、西、南三面城垣各开3座城门,北城垣开4座城门,共有13座城门。

  11月12日,记者来到丰台区凤凰嘴村。地图显示,一处金中都城墙遗址就位于中国戏曲学院对面的金都乐苑。不过,最新的电子地图已落后于城市建设的速度——凤凰嘴正经历着由平房小村向高楼密布的转变。记者来到城墙遗址所在的院子,却被铁锁挡在门外。与这一院落毗邻的凤凰嘴社区卫生站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施工,加上前来寻访的人很少,所以这里开门的时间并不固定。无奈之下,记者只能将相机从门缝探进去拍照,而后又绕到院落的南面,站在墙外的土堆上向内张望。静悄悄的院子中,在一座由竹竿和绿苫布搭成的保护棚下是一段长达十几米的城墙。它的对面则是几座古碑和石像等石雕。  

  凤凰嘴正东3公里处为辽金城垣博物馆。199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金中都水关遗址,就位于博物馆内。这座水关位于金中都南城墙上,为城内的小河流入城南护城河(即今凉水河)的关口。遗址全长43.4米,其出水涵洞长21.35米,宽7.7米,均用石块砌成,出入水口各呈“八”字展开。《营造法式》“卷辇水窗”的条目中记载了过水涵洞和闸坝的临水地基的做法。而这座水关的修建方法与该条记载基本相同,可以互相印证。  

  金中都之后,元大都将北京的建都史推上了新高度。元大都城墙,给来自西方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记述道:元大都“周围有24哩,其形正方,由是每方各有六哩。环以土墙,墙根厚十步,然愈高愈削,墙头仅厚三步,遍筑女墙,女墙色白,墙高十步。全城有十二门(按,应为十一门。元大都城墙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座城门,北面仅有两座城门。有学者怀疑北面原有三座城门,后将中门闭塞),各门之上有一大宫(即城楼),颇壮丽”。 

  元大都城墙,运用夯土版筑的工艺建造而成,被称作“土城”,非常贴切。高低起伏的土城笔直连绵,老树苍劲,更显得古意盎然。  

  在土城之上,有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烟树”。实际上,称该地为“蓟门”并不准确,今天的蓟门桥附近并非周初所分封的蓟国都城的城门。据推测,这种误会的出现,是由于明清之后的文人误将元代土城笼统当作古蓟城遗址。元大都城墙遗址,现存北城墙及西城墙北段,已被辟为元大都城墙遗址公园。公园中的海棠花溪,每到春天是市民、游客观花的名胜之一。

  明北京城城墙遗址 遗珠新生

  在北京火车站东侧和南侧,有一段曲尺形的古城墙,这就是历经沧桑的明北京城城墙遗址东便门段。  

  历史上,明北京城城墙全长24千米,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是昔日北京的重要象征之一。瑞典学者喜仁龙(Osvald Sirén)曾在《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一书中写道:“纵观北京城内规模巨大的建筑,无一比得上内城城墙那样雄伟壮观。初看起来,它们也许不像宫殿、寺庙和店铺牌楼那样赏心悦目,当你渐渐熟悉这座大城市以后,就会觉得这些城墙是最动人心魄的古迹——幅员广阔,沉稳雄劲,有一种高屋建瓴、睥睨四邻的气派……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这些城墙无论是在建筑用材还是营造工艺方面,都富于变化,具有历史文献般的价值。”  

  而今,明北京城城墙保留着崇文门至东便门一段(常被称作“东便门段”)和西便门段两处城墙。其中,明北京城城墙遗存东便门段、西便门段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文门至东南角楼一线的明城墙遗址,全长约1.5千米。东南角楼是明清北京内城城垣转角箭楼,则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是目前国内最大、北京仅存的城垣转角箭楼,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在东南角楼被攻陷后,得意洋洋的侵略者登上城楼,在东南角楼的西北侧墙面上刻写名字留作纪念。今天,这些记录着中华民族屈辱史的印记依旧清晰可辨。

  东便门地区,曾是元、明、清时期的漕运码头。在大运河作为沟通南北交通要道的漕运时代,这里舟楫交错,商贾云集,一派熙熙攘攘的繁忙景象。今天,漕运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为了保护明城墙遗址东便门段和内城东南角楼,北京明城墙遗址公园应运而生。它东起东南角楼,西至崇文门,总面积约15.5平方千米。

  11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东便门。时值初冬,公园中绿草茵茵,松柏苍翠,银杏落叶遍地。儿童尽情嬉戏,市民散步、锻炼,一派闲适、欢快的气氛。在东南角楼以南,竖立着一块镌刻有“北京城东南角楼记”的石碑。碑文由已故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撰写,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福存书丹。在城墙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与城墙等厚的墩台(即马面)。经过修复的城墙高低起伏,显得雄伟、坚固而又有几分苍凉,洋溢着沧桑之美。  

  2000年,记者初次见到这段城墙时,它并不是这般模样。当时,城墙被众多低矮、简陋的房屋“包围”,周边环境很是破败。一位正在散步的大爷向记者讲述了这里从一片杂乱变成如今草木繁盛的公园的变化。2001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建设明北京城墙遗址公园,整治遗址的周边环境。2002年,公园正式对公众开放。这座公园古朴、绿色、自然,在展现古城墙历史风貌的同时,也让市民有了休闲、放松的新去处。

  11月12日上午,记者又前往西便门探访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明北京城城墙遗迹。此处城墙遗迹地处明北京内城城墙的西南角。今天,它则位于一个三角形的街心公园之中。  

  登上城台,城墙顶部比较宽敞,如同一个小小的广场。一块石碑竖立在城墙的南端,碑上的“明北京城城墙遗迹”由康雍题写。记录这处遗迹维修的“明北京城城墙遗迹维修记”碑,碑文的撰写者也是侯仁之先生;碑文由刘炳森以隶书写就,书法线条凝厚,结体严谨。  

  20世纪80年代,因市区扩建,西便门地区从昔日的一隅之地,变成了交通枢纽。在这一地区修建一座大型立交桥,已势在必行。而残存的明代城墙,其命运走向牵动着文物保护专家和众多民众的心。在广泛听取专家和群众意见后,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今昔兼顾,新旧并举”。按照设计,重修墙体高11.6米,基宽19.93米,顶部宽15.96米,全长210米。维修工程非常浩大,仅从所用的新制城砖数量达13万块就可见一斑。城墙上南端原有的角楼已经难以恢复,就在两城相接之处重建了一座城楼;为方便登临,又在城墙东侧加筑了台级。

  1988年7月,这项维修工程竣工。次月,侯仁之先生在碑文中充满感情地写道,北京“三千多年来,都在不断发展中。而城市的总体规划及其主题思想,亦在与时俱进。自社会主义新中国创建迄今,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立足于此,环顾四方,更当满怀信心,奋发前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