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坐拥12万大军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更新时间:2023-04-26 14:20:32 所在栏目: 生活常识点击量: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坐拥12万大军的曾国藩为何见死不救?

1860年9月21日,在北京郊外的八里桥,僧格林沁的2万八旗兵和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英法联军展开了一次厮杀。

这次大战,也正式宣告冷兵器时代的霸主骑兵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2万多人的八旗兵被英法联军击败,在这之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烧了圆明园。

战后根据伤亡统计,此次大战,清军留下了8000具尸体,可是八期军的巨大伤亡却并未给侵略者造成多大的阻碍,此战中英军战死2人,法军战死3人。

此战的失败也彻底打垮了所谓“天朝”的尊严,更主要的是,此次战役之后,清王朝的王牌八旗骑兵精锐尽失,在之前的太平天国战役之中,清王朝的另一大主力绿营军被李秀成击溃,仅仅几个月之后,八旗兵又在八里桥覆灭。

可以说,此次大战之后,清王朝不得不只能依靠汉人的武装集团:团练。

于是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等人的淮军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八里桥之战的战败更是再一次让清王朝脸上无光,清政府又被迫签定了诸多的卖国条约。

在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清政府曾经多次想着让各地的大军勤王,当时曾国藩手上有12万大军,然而,面对英法联军,曾国藩始终按兵不动。

那么为何曾国藩不按咸丰皇帝的指令呢?

曾国藩和清王朝是面和心不和

在清史之中,清朝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以及张之洞四人列为“四大名臣”,可以说这对这四人来说是很高的赞誉了。

可是赞美归赞美,事实上清朝对于汉人一直是多有防备,后期是没办法才不得不重用汉人的武装集团。

事实上,当曾国藩和左宗棠得知八旗兵以及绿营军被消灭的时候,他们并非痛心疾首而是开心,左宗棠甚至仰天长叹:

“江南大营将疲兵罢,万不足资以讨贼,得此一洗荡,而后来者可以措手!”

那么为何会如此呢?就因为曾国藩等人是汉人,因此一直未得到咸丰帝的重视。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刚爆发的时候,咸丰帝就拿有色眼镜看人,当有硬仗恶仗的时候都由湘军打,而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又由八旗和绿营上,这就搞的曾国藩很窝火。

而且咸丰帝动不动就以前方战事为由发诏书斥责曾国藩,以此借机来敲打他。

所以对于英法联军的举动,曾国藩并未选择听从咸丰帝的诏令,而是直接选择了按兵不动。

因为此时的曾国藩知道,清朝已经再也没有了威胁他的底气,八旗兵和绿营兵精锐尽失,此时清王朝只能依靠他的湘军团练。

因此,他便选择了按兵不动以及一拖再拖,当英法联军即将攻入北京的时候,曾国藩一兵未发还在那磨嘴皮子。

等到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此时曾国藩也没有继续发兵的必要了。

曾国藩将太平天国视为主要敌人

其次对于曾国藩来说,他当时更主要的精力还是在太平天国身上,此时曾国藩的12万大军已经重兵云集在了安庆,安庆是天京的门户,只要安庆陷落,那么整个天京就将不保。

但是偏偏就在这节骨眼上,居然咸丰皇帝的诏书就来了,此时是消灭太平天国运动的关键时刻,曾国藩当然不会奉命了。

从曾国藩的事迹就能够看出,曾国藩这个人也是一个对于封建礼教极为重视的人,而太平天国这种结合西洋的教义进行反抗清朝的行为在曾国藩看来无疑是“离经叛道” 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封建礼教的最大敌人,这对于曾国藩等封建礼教观念极为浓厚的人来说无疑是不允许的。所以消灭太平天国,远比保卫京师更重要。

至于英法联军,他们大举攻入北京,不过是求财。即使攻破了北京,也无意灭亡清朝。而且英法联军当时就数千人,根本翻不起什么大浪,对于曾国藩来说,无异就是多签订几个条约的事。

而太平天国一旦成事了,对于封建礼教就是极大的危害。

再者对于曾国藩来说,他也还是有一点自知之明的,打英法联军恐怕他自己也打不过,当年打石达开曾国藩就被逼的数次跳河,如今遇上比石达开更强大的英法联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曾国藩怎么可能是他们的对手呢?

所以之后民国的军阀混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曾国藩就是最大的源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