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捕手原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者:张冬梅
新学年开启,沉寂了一个暑假的校园又迎来众多学子。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曾有一段著名的论述,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众多中外教育佳片中,我们能看到一部又一部精彩的教育启示录。
上世纪90年代,讲述我国贫困地区教师故事的许多影片,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为了让贫瘠之地开出希望之花,他们执着坚守,像一缕缕阳光一路照耀着孩子们的求学之路。过去数十年来,众多扎根乡村的老师,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践行者,更是乡村孩子的“筑梦人”。
《一个都不能少》剧照
1999年,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不能少》,让他继《秋菊打官司》之后再次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片中,高老师回家探亲前,给13岁的代课老师魏敏芝留下一句“一个都不能少”的叮嘱。她发现学生张慧科辍学打工后,独自踏上进城寻人之路……
近20年前上映的影片《美丽的大脚》,以偏远贫困农村为故事背景,呈现了一位黄土高原地区农村女教师的光辉形象。在无边无际的茫茫戈壁,在陕北的黄土地上,女教师张美丽默默奉献,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
爱比惩罚更有力量
谈到触及灵魂的师者,人们很容易想到法国经典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该片自2004年上映以来好评如潮,豆瓣评分高达9.3。片中,这所“池塘底教养院”,因为音乐代课教师克莱门特·马修的到来重新焕发生机。与校长高压、体罚为主的教育方式相比,马修将自己最柔软的善意以及对音乐的热爱传递给孩子们,孩子们充满童真的歌声也给这位落魄的音乐家带来无比温暖的慰藉。
《放牛班的春天》海报
《放牛班的春天》等经典教育影片之所以能获得观众喜爱,其原因就在于影片向我们揭示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教会一个人如何追寻自我、独立思考,让人们感受到“爱比惩罚更有力量”。
并不完美的天才
聚焦天才的教育题材影片,通过展示天才的传奇人生引人入胜。不过,片中的天才虽然智商过人,但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布满了荆棘和坎坷。
影片《心灵捕手》讲述了数学天才威尔被救赎的故事,故事原型来自马特·达蒙的短篇小说《年轻天才威尔·亨汀的成长故事》。该片当年一举获得九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并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配角两项殊荣。片中,天赋过人的年轻人威尔,因童年时遭遇家庭暴力,自此封闭心门。麻省理工学院著名数学教授蓝波发现了他的数学天赋,并向大学好友、心理学教授尚恩求助。通过蓝波和尚恩的不懈努力,威尔慢慢打破了原生家庭的枷锁,最终接纳真实的自我,完成了自我救赎。
影片《天才少女》中,一个天才小女孩拥有罕见的数学天赋,舅舅和外祖母围绕她的教育抚养问题产生了巨大分歧。舅舅因为天才数学家姐姐的前车之鉴,只想让侄女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外祖母则希望竭尽全力发掘外孙女的数学天赋,培养她成为数学家。该片展示了两种教育观念的激烈碰撞。在影片的最后,外祖母幡然醒悟,“军事化”的专制教育,并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挖掘自己的天赋,反而会逐渐扼杀孩子的天性。
著名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巨头”。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自立。无论是父母还是师者,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比起成为天才,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为自己。
少年的你
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都伴随着不同的教育问题,这些都成了教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土壤和源泉。《老师·好》《青春派》《少年的你》等教育题材影片,从不同角度展示教育问题,引人深思。
《老师·好》海报
由相声演员于谦主演的影片《老师·好》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南宿一中教师苗宛秋与学生们“斗智斗勇”的有趣故事。整部影片基调轻松,再现了80年代的校园生活,让观众感受到师生之间的“真”与“情”。
在众多教育题材影片中,《少年的你》聚焦校园霸凌这一题材,引发热议和思考。该片不仅关注校园霸凌,也深刻反思了这种现象背后复杂的社会问题,比如家庭教育“爱的缺位”、学校唯成绩论的教育“错位”等,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警示价值。(张冬梅)
原标题:中外佳片的教育启示录——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来源: 海南日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