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宛国(大宛是何人建立的,汉朝为何不远万里征大宛,大宛又是如何灭亡的)
大宛是何人建立的,汉朝为何不远万里征大宛,大宛又是如何灭亡的
大宛古国的位置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一带,这里是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朝三个中亚国家的交界处,这里是中亚战略要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点,还是世界名马汗血宝马的出产地之一。
《史记》专有一篇《大宛列传》的记载,是为数不多的西域诸国的传记,记载了大宛在匈奴的西南面,在汉朝正西面,大宛离汉朝约有一万里路,大宛管辖的城池有七十多座,百姓有几十万人。
一、大宛是什么人建立的?
大宛的北边是康居,西边是大月氏(包括后来建立的贵霜帝国),西面是大夏(巴克特里亚王国),东北是乌孙,东边是于阗,那么大宛是什么人建立的政权?
大宛在西域的位置
历史上的中亚一直就是人种博物馆,不同的人种在这里交汇,比如说康居国是栗特人建立的政权,栗特人操印欧语系东伊朗语,也属于白人,大月氏则是从中国的河西走廊一带西迁到伊犁河流域的,大月氏人可能跟楼兰人一样是欧罗巴人种与北亚洲人的混血,大夏也被称为巴克特里亚王国,是亚历山大东征后带来的希腊人的后裔建立的政权。
而乌孙人据说是塞种人之后,塞种人也是印欧人种,也就是白人,匈奴则是北亚的游牧民族,中亚地区还有吐火罗人,吐火罗人是最早在中亚一带生活的原始欧印人种,也是白人,这样看起来,大宛的周围几乎都是白人或者黄白混血人。
一般认为大宛是塞种人建立的政权。塞种人属于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这是白人中的一支,其原住民生活在地中海沿岸,有部分不断向东迁移,建立了印度文明,也有部分人迁移到了中国的新疆天山北部及伊犁河流域,并建立了政权。
塞种人
《汉书 西域传》:塞种本允姓之戎,世居敦煌,为月氏迫逐,遂往葱岭南奔。
在《汉书》中,认为塞种人是华夏历史上的允姓戎人,这支戎人在春秋时期与秦穆公作战,被秦国打败被迫西迁到敦煌,结果又被月氏人打败,继续向西迁移到葱岭,也就是帕米尔高原,后来月氏人被匈奴人打败,也被迫西迁到伊犁河一带,而伊犁河流域一直生活着塞种人,塞种人再一次被月氏人打败,一部分向南迁移,打败了大夏,一部分留在当地,臣服于月氏人。
也许还有一部分人越过了帕米尔高原,来到了费尔干纳盆地建立了大宛古国,因为大宛的周边有不少塞种人建立的政权,比如疏勒、休循、捐毒,这三个小国都在今新疆喀什的西边,尤其是捐毒都在帕米尔高原的西边了,相当于今中国、吉尔吉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交界处,离费尔干纳盆地很近了。
所以很大可能性大宛就是塞种人建立的国家,当然这只是一种逻辑推断,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大宛人
二、汉朝与大宛的战争
汉朝人听说大宛是从张骞口中得知的,汉武帝与匈奴开战时,派出张骞出使西域,想联合匈奴的敌人月氏与汉朝一起对匈奴作战,结果张骞出使西域十余年,没能完成这个任务,却有了另一个重大的收获,也就是知道了西域诸国的存在,这其中就包括了大宛。
《史记》中《大宛列传》基本上来自张骞的经历与记载,汉朝也大概知道了西域诸国的物产与大概的实际情况,比如大宛,出产葡萄酒与好马。
《史记 大宛列传》:(大宛)有葡萄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
这话的意思是说:大宛出产葡萄酒,有很多好马,这种马一出汗就带血,马的祖先是天马的儿子。
大宛盛产汗血宝马与葡萄酒
这个信息对汉武帝很重要,当时汉朝对匈奴作战,需要大量的马匹,中原地区的战马各方面都不如匈奴的马,所以当汉武帝听说大宛有好马时,就想通过贸易向大宛来买马,汉武帝因此派出了使者携带财物和金子做成的马出使大宛,想向大宛购买种马,但双方没有谈成,大宛还杀死了汉朝的使者。
这一行为直接激怒了汉武帝,当时汉朝已经通过数次战争把匈奴从河套、河西走廊、漠北、漠北全部赶走,其国势与威望处于历史最高时期,对于大宛这样的一个人口才几十万的小国,汉武帝根本不放在眼中,于是在公元前104年派出李广利率军攻打大宛。
这个时候的汉朝,卫青与霍去病等名将都去世了,李广利是当时能力仅次于卫青与霍去病的将领,李广利征大宛之战是汉武帝时期发动的一场路程最远的战争,从汉朝到当时的大宛有一万二千多里,就算汉军一天走50里路,在路上就得走240多天。
李广利率领汉军征大宛
而且最为要命就是补给,在万里之外作战,这是汉武帝最远的一次战争,比霍去病的漠北之战还要远,当年漠北之战,汉朝动用了14万匹马,无数的后勤人员,远征大宛之战所有的补给都是自己携带,或者沿途通过战争与贸易获取。
战争一旦打不赢,汉军就得饿肚子,这是汉军第一次如此大规模踏上西域的土地,李广利带了数万人,居然没有迷路,准确地到达了大宛,并且围攻了大宛的郁成城,但没有攻下来,只能被迫返回,从出发到返到汉朝,李广利先后用了两年时间,损失了90%的人员,汉武帝听说了李广利的失败,于是下令不准放李广利入玉门关,于是李广利又开始了第二次远征大宛。
这一次汉武帝总共派了6万军队,其中有50多名校尉军官,还有一些私人带着粮食与汉军一起参战的人不计算在内,此外还带了十万头牛,三万匹马,数不清的驴和骆驼,这些牲畜一方面是用来运输粮食与物资的,另一方面也给汉军提供了食物,可见汉武帝远征大宛已经下了决心。
李广利远征路线图
这一次远征大宛,李广利显得轻车熟路,在路上灭亡了轮台国,攻破了郁成国,到达大宛后,围攻了四十多天,还断了大宛的水源,结果大宛国内的贵族首先发动政变,杀死了大宛的国王毋寡,拿着国王的首级向汉军投降,并且把国内的好马献给了汉朝,汉军挑选了上等马好几十匹、中等以下的马三千多匹,满载而归。
汉军还立大宛亲汉贵族昧蔡为大宛王,李广利也因功被汉武帝封为贰师将军,所谓的贰师其实是大宛的一座城池,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的奥什城,这场因为战马贸易而引发的战争以汉军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争在西域的影响巨大,这是汉朝第一次在西域大规模用兵,引发了西域诸国的震动。
由于汉军大败大宛,西域诸国开始对汉朝刮目相看,这为后来汉朝在西域设备都护府管理西域诸国提供了条件,从此丝绸之路畅通,汉朝国威远扬。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三、大宛是如何灭亡的?
李广利征服大宛一年后,汉军所立的大宛王昧蔡被其国内贵族所杀,大宛贵族另立之前大宛王毋寡的弟弟蝉封为新的大宛王,由于忌惮汉朝,大宛虽然杀了亲汉的王,但同样做了亲汉的事,并派出王子到汉朝当人质,同时每年向汉朝进贡二匹汗血宝马。
汉朝也就默认了大宛贵族的做法,没有追究,到汉宣帝时期,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统一管理西域,西域绝大多数国家都臣服于汉朝,上至国王,下至官员,都统一佩戴汉朝的印信,而且高级人事任命还要得到汉朝的认可。
西汉末年,政权被王莽篡夺,新朝晚期,中原大乱,西域也陷入动乱,焉耆、 姑墨、尉犁、危须等国背叛汉朝投靠匈奴,并击败了王莽派到西域的大将王骏,而新莽最后一任西域都护李崇也被攻灭。
汉朝时期的东亚-中亚-南亚地图
到了东汉时期,大宛衰弱了,居然臣服于莎车,要知道莎车人口只有16000多人,比鼎盛时期的大宛少很多,但是莎车一直忠于汉朝,保护了汉朝设在西域的都护府士兵及家属,直到东汉,汉光武帝时期,莎车王自称西域都护,代汉管理西域,直到汉章帝时期,班超带着36人,凭借勇气、能力以及汉朝国威,征服了西域诸多国家,同时重建西域都护府。
也正是在东汉时期,莎车征服了大宛,大宛实力也急剧衰弱,也因此也很少出现在华夏的史书中,到了西晋统一中原之后,晋武帝曾封大宛国王蓝庾为大宛王,蓝庾去世后,其儿子摩之成为大宛王,仍然向汉朝进贡汗血宝马。
南北朝时期,大宛被称为破洛那,被来自月氏人的昭武九姓所统治,隋唐时期,大宛被称为?汗、拔汗那、跋贺那等,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朝册封大宛王阿悉烂达干为“奉化王”,到744年,又改其国名为宁远,并与大宛和亲,到了明朝和清朝时期,大宛其地归于浩罕汗国统治。
大宛向汉朝进贡汗血马
从这些记载来看,从南北朝开始,统治大宛的那批人与汉朝就可能不一样了,大宛的国名都不存在了,其地虽然一直都在,但是统治者是换了一批又一批人,大宛早就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了,大宛人也早就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
一是大宛所在的费尔干纳盆地位置非常好。
这个位置好有两层含义,一是战略要地,地处丝绸之路中亚地区的战略通道,东西方贸易与文化的交汇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没有永远强大的政权,一旦大宛衰弱了,必然要会被其他人所取代。
另一层含义就是费尔干纳盆地就是山地中的绿洲。这里有山有水,锡尔河、索赫河和伊斯法拉河流经此盆地,形成诸多的绿洲,这些绿洲可以耕地,也可以游牧,放养牲畜,农业和牲畜业发达,就能养活更多的人口,当然也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唐朝西域地图
大宛不可能独占这块风水宝地,只有强大的政权才能占据,风水轮流转,随着中原的改朝换代,大宛同样如此。
二是当地的不同民族非常多。
即使在如今的费尔干纳盆地,也有100多个民族在此地生活,民族组成太过复杂,这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不断有其他民族迁移到此地并生存下来,所以民族才会越来越多,而在冷兵器时代,民族越多,代表着战争越多,战争就意味着改朝换代,大宛很可能在某一次的战争中就已经灭亡了,而华夏人也只是把统治大宛那块土地的政权名字改作其他而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