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权将(宋朝名人那么多,公认的第一名臣,非他莫属)

更新时间:2023-04-20 02:25:35 所在栏目: 生活常识点击量:

宋朝名人那么多,公认的第一名臣,非他莫属

前言:

有这么一个人,王安石评价他:“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黄庭坚评价他:“当时文武第一人。”

朱熹评价他:“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他就是范仲淹!

《清平乐》范仲淹剧照

宋朝名臣辈出,有许许多多流芳百世的大贤臣,在众多贤臣中,谁能排第一,南宋学者吕中给出的答案是:“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

南宋史学家罗大经给出的答案是:“国朝人物,当以范文正为第一。”

范仲淹有何魅力,竟能让这么多人推为第一?

在《续湘山野录》和《宋人轶事汇编》中记载了范仲淹三次被贬,三度荣光的故事。

本文就以此三光,管中窥豹,一睹范仲淹之风采。

01、志存高远

范仲淹祖籍陕西彬州,唐朝宰相范履冰之后,五代时期范仲淹曾祖和祖父还有父亲范墉都在吴越为官,后来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担任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十九日,范仲淹出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可第二年范仲淹父亲就不幸病逝,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无奈之下只好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给了山东人朱文翰,范仲淹从此取名朱说。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23岁的范仲淹,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得知了自己的家世。

原来这些年,他一直寄人篱下,一种强烈的屈辱感涌上心头。他发誓要自立门户,毅然决然离开了山东,前往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

他的母亲流着泪派人追他,范仲淹强忍心中不舍,回答道:母亲等我十年,十年之后,就是我金榜题名之时,到那时我就回来接母亲。

这是一个热血男儿的誓言,那一刻,范仲淹目光坚毅地望着远方,望着他的未来。

《清平乐》范仲淹剧照

可在求学过程中,范仲淹生活十分艰苦,他每天煮上一锅粥,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加上点咸菜就是他的两餐饭,这就是“划粥割齑”的典故。

有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他的同窗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伙食非常糟糕,便给了范仲淹一些钱,让他改善伙食。

范仲淹很委婉地拒绝了,他的朋友没办法,第二天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这次接受了。

过了几天,他的朋友又来拜访范仲淹。他惊讶发现,他上次送来的美味佳肴范仲淹连一筷子都没动。

范仲淹解释道:我是担心自己吃了美味佳肴之后,再也吃不下粗茶淡饭了。

此言一出,朋友对范仲淹佩服得无以复加。

后来有一次,范仲淹求签阐述自己的志向,说出了一句名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因为范仲淹觉得只有从政和从医才能造福万民,如此志存高远,怎不令人敬佩?

宋真宗画像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率领百官去亳州去朝拜太清宫。

当车驾经过应天府时,范仲淹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跑出来看皇帝。

唯独范仲淹一人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说,这是个千载难逢目睹圣颜的好机会,千万不要错过!

范仲淹淡定地说道:将来再见也不晚。

于是他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

这就是范仲淹,还未出仕,已然折服众人。

果然,第二年,27岁的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一举中第,成为进士。

不过他名次不是很高,乙科第九十七名,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

两年后,范仲淹认祖归宗,恢复范仲淹之名。

一个荣耀千古的名字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此后,范仲淹履行了自己的承诺,每任一地,便造福一方,今江苏东台的范公堤就是范仲淹济世安民的明证。

02、此行极光

天圣二年(1024年),范仲淹和夫人李氏(太宗朝参知政事李昌龄侄女)在应天成婚,范仲淹终于成家立业。

遗憾的是,两年后范仲淹母亲病逝,范仲淹只好在应天为母守孝,丁忧去职。

天圣五年(1027年)“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的范仲淹,打破宋朝“守丧不言国事”的陈规,“冒哀上书言国家事”,写就了扛鼎之作——《上执政书》。

在这份万言书中,范仲淹奏请朝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

这是一个一心为公,无视陈规陋习的勇士。

宰相王曾对范仲淹这份万言书极为赞赏,范仲淹由此扬名天下。

不久枢密副使晏殊举荐范仲淹担任秘阁校理,范仲淹成为大宋皇家图书馆管理员。

众所周知,图书馆管理员大多都是厉害人物,很快范仲淹就搞出个件石破天惊的大事件。

《清平乐》刘娥剧照

天圣七年(1029年)十一月九日,这天是冬至日,大宋每年例行的郊祀天地大典的日子。

十九岁的“小皇帝”在沉默了三年之后突然宣布:他要像当年的新年大朝会一样,先率百官到会庆殿为皇太后贺寿,然后才到天安殿受朝。

这事搁今天看没问题,但在当时问题大发了。

问题出在哪?

问题就出在顺序上,宋仁宗身为皇帝,理应先受朝,再朝见太后,这叫先国后家,结果宋仁宗先家后国。

宋仁宗已经沉默太久了,在刘娥执政时期,他在史书大概留下了十多句话,大家已经习惯他做个沉默的小六郎了。

谁也没想到他不说话则已,一说就雷倒一片。

宋仁宗此言一出,满朝沉默,谁也不敢得罪太后刘娥,既然宋仁宗想当孝子,那就让他当呗。

关键时刻,范仲淹毅然决然站了出来,直接给宋仁宗上书道:“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若奉亲于内。行家人礼可也。”

不知道宋仁宗看了范仲淹的上书后会有何感想,可以肯定的是刘娥很生气!

你丫胆子太大了,居然敢太岁头上动土。

而大宋百官像看傻子一样地看着范仲淹,你谁啊,这么牛?

范仲淹表示我姓范,我官虽然小,但是仗义执言,我辈职责所在。

范仲淹无所谓,举荐他的晏殊却吓得半死!

你这是要害死我啊,你是我举荐的,你要出了事,我也跑不了!

晏殊本来就胆小怕事,当他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赶紧找来范仲淹面授机宜,劝他别搞事。

结果范仲淹冷冷回答:承您举荐,每天都怕不称职,让您难堪,谁知今天竟以忠直得罪门下。

然后范仲淹拂袖而去,回家之后写一封长信给晏殊,表明自己的决心。

这就是著名的《上资政晏侍郎书》,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清平乐》晏殊剧照

紧接着,范仲淹又螳臂当车一般直接上书,要求刘娥把亲政大权还给己成年并早已大婚的宋仁宗。

这是作大死啊!这是往粪坑里扔了颗手榴弹啊!

然后范仲淹坐等天雷劈顶,可他左等右等,居然晴空万里,屁事没有,这搞什么东西?

原来他的奏折是交上去了,却被东府压着没上报!

大宋宰执大臣们原形毕露,都是群软蛋!

范仲淹非常愤怒但无可奈何,秘阁校理的官职实在太低了,就算想越职进言都没门路。

范仲淹怎么办?他选择了主动上书辞职,要求把自己贬出京师。

这次他如愿了,宰执们这次反应十分迅速,他被任命为河中府判官,即日出京上任。

此事一出,很多人对范仲淹肃然起敬,范仲淹出京时,慕名而来的官员为他送行。

长亭中,众人举杯向范仲淹致敬:“此行极光”

这是范仲淹第一光,在刘娥只手遮天之际,他竟然敢不顾自己的安危,要求刘娥还政,朝堂衮衮诸公,在范仲淹的光芒下,可觉得愧疚否?

03、此行愈光

范仲淹被贬河中后,虽“处江湖之远”,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此期间,他也多次上疏议政。反对朝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赤忱之心,怎不令人惊叹?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二十九日,掌权十多年的太后刘娥病逝,宋仁宗终于开始亲政。

宋仁宗马上想起了大忠臣范仲淹,召其回京,任命其为右司谏,掌管一半弹劾大权。

《清平乐》宋仁宗剧照

一朝天子一朝臣,很明显,大宋朝廷将面临一场大洗牌,刘娥党羽将要被清算,而范仲淹这样的帝党将获得重用。

当时很多人为了讨好宋仁宗,主张对刘娥来个全盘否定。

关键时刻,又是范仲淹。

被刘娥打压过的范仲淹保持了冷静和理智,他不计前嫌,以大局为重,劝宋仁宗:官家,您别再过多纠缠以前的小事了。

刘太后保护了您十多年,现在要多想想她的好处,其它都忘了吧。

宋仁宗听到范仲淹的话感愧交集,这话出自从前反抗刘娥最激烈的范仲淹之口,比什么样的规劝都有力度。

宋仁宗马上就清醒了,马上下诏不许再议论刘娥垂帘听政时的任何得失对错。

这就是范仲淹,他反对刘娥,是出自公心;他维护刘娥还是出自公心,范仲淹用自己胸襟迅速安定了人心。

当年七月,天下大旱,蝗灾蔓延,范仲淹马上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宋仁宗当时没放在心上。

范仲淹便质问宋仁宗:如果你半天不吃饭,该当如何?”

宋仁宗幡然醒悟,马上派人安抚灾民,派谁去?范仲淹!

要知道此时范仲淹留在开封才是最有利的选择,赈灾这是麻烦事,做好了只是小功,做坏了是大过。

但一心记挂灾民的范仲淹还是去了。

范仲淹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而后又上书八事,针砭时弊。

此等公心,朝堂诸公,有谁能及?

但很快,范仲淹又被贬。

明道二年(1033年)十二月,大宋朝廷爆发突发事件,郭皇后竟然掌掴宋仁宗。

宰相吕夷简公报私仇怂恿宋仁宗废了郭皇后。

这事和范仲淹没有任何关系,他是宋仁宗的红人,如果他为自己的前程着想就不应该反对皇帝和宰相做出的决定。

但范仲淹认为,天家无私事,郭皇后乃一国之母,岂能轻易废之?

于是范仲淹与御史中丞孔道辅等人集体闯入皇宫,跪伏在垂拱殿前,大呼小叫,请求宋仁宗出来解释解释。

这叫什么?这个伏阁请对!

在言官进谏级别中仅次于死谏,这在北宋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面对这样一种从来都没出现的突发事件,宋仁宗压根就不敢露面。

但是当孔道辅敲响了神圣显赫无比的金殿之门,大叫道:“皇后被废,奈何不听台谏入言?”

宋仁宗无法再保持沉默,无奈之下,叫范仲淹等人去质问宰相。

《清平乐》吕夷简剧照

范仲淹等人一看到始作俑者吕夷简,就把废后的问题上升到了最高程度——“人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固宜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

臣子事奉皇帝皇后,就像儿子事奉父母。

老爹和老妈吵架闹离婚,做儿子的应该去劝和,而不是真让两人去离婚。

普通百姓人家尚且如此,何况皇帝和皇后?你吕夷简还是不是个人啊?

三言两语,就驳倒了吕夷简。

于是范仲淹们气势汹汹而来,得意洋洋而去。打算趁势追击,接着去教训宋仁宗!

对于言官来说,驳倒宰相,再教训皇帝,还有比这更爽的事情吗?

历史就是这么搞笑,之后的宋朝和明朝,屡屡让言官们爽得死去活来,他们驳倒甚至扳倒了不止一个宰相,教训了不止一个皇帝。

尽管代价很大,但这群无知无畏、心怀正义的勇士确实做到了!

可惜这次不行,这次范仲淹他们遇上的是吕夷简!

台谏言官们前脚才走,吕夷简后脚就和皇帝见了面,说了一句话“陛下,台谏官伏阁请对,非太平美事,应予贬逐。

吕夷简很粗暴,很直接,官家你也别跟他们废话,说是说不过他们的,直接罢官了事。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当范仲淹们才走到待漏院(即官员上朝前的休息室),宋仁宗下旨,范仲淹贬知睦州,即刻启程,不必入宫告谢!

吕夷简用最简单明了、粗暴直接的方式,将范仲淹被踢出京城了,连见皇帝最后一面的权力都被剥夺。

范仲淹和吕夷简争斗的序幕由此而始。

当天的开封城外,聚集了无数个为范仲淹第二次贬官送行的队伍,并由衷的对范仲淹道:“此行愈光”!

就这样范仲淹踏上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生第二光,不久之后还将有第三光。

《清平乐》范仲淹剧照

04、此行尤光

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因为范仲淹的到来,苏州大治,这就是范仲淹,每贬一地,必治一地,每任一方,活民无数。

范仲淹是仗义执言的言官君子,更是治国安民的能臣干吏。

景佑二年(1035年)三月,范仲淹回京担任天章阁待制,后改判国子监。

一回京,范仲淹不改初心,经常上书言事。

吕夷简烦了,他终于发现不能让范仲淹闲下来,他要一闲下来,大家都没得闲!

这年十二月,吕夷简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推荐范仲淹担任开封知府。

吕夷简意思很简单,你范仲淹不是能折腾吗?去开封府尹位子上折腾去吧。

治理一国首都,有你忙的!

十二月十三日,范仲淹走马上任,权知开封府。

很快,吕夷简就发现自己错了,大错特错。

仅仅一个月,开封府里大事小情迎刃而解,史称“处之弥月,京师肃然称治”、“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至于他是怎么做到的,其实也非常简单。

自古以来京城就是天子脚下的首善之地,不会有什么杀人越货的大土匪大强盗,也不会缺衣少粮。

治好京城,八个字:铁面无私,不畏权贵!

但偏偏是这简单的八个字,能做到的,却屈指可数,而范仲淹就是其中之一。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范仲淹又干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清平乐》范仲淹剧照

景佑三年(1036年)五月,范仲淹向宋仁宗上了著名的《百官图》,指出选拔干部“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不可不察也。”

并进一步指出进退近臣必须由皇帝自己把握,不能全委宰相吕夷简。

这是范仲淹精心绘制的杰作,里面详细记载着自从吕夷简当政后,文武百官的升、迁、降、谪之路的列表。

其中一一指出,哪些官员升迁是正常的,哪些是吕大宰相一手遮天,明升暗降的。

真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大宋律法为准绳,清楚明白地挑明了一切!

也不知道范仲淹哪来的精力,弄出这么一幅图。

而后他再接再厉接连上“四论”攻击吕夷简专权徇私,阴窃人主之柄。

这就是著名的《帝王好尚论》、《选贤任能论》、《近名论》、《推委论》。

这下范仲淹惹祸了,范仲淹此时是开封知府,并不是言官,没有权力弹劾宰相,他串岗了。

范仲淹鲁莽之举给了吕夷简把柄,恼羞成怒的吕夷简,新帐旧帐一起算,以“越职言事”的罪名,将范仲淹赶出了京师,贬知饶州。

范仲淹什么人?

当时贤臣的楷模,台谏言官的偶像,大宋朝堂马上爆炸,范仲淹的好友纷纷上书力挺范仲淹。

吕夷简表示,你们一起上吧,谁挺范仲淹,我就贬谁!

吕夷简一不做二不休,在朝堂立一块“朋党榜”,并把范仲淹等人名字写上引以为戒。

但余靖、尹洙、欧阳修等人不惧怕吕夷简的权威,依然上书为范仲淹求情。

哟呵,还真有不怕被贬得,那就一起撸吧!

很快余靖被贬筠州、尹洙被贬郢州、欧阳修被贬夷陵。

现在问题来了,是什么让欧阳修们甘愿追随范仲淹,不惜得罪吕夷简呢?

答案是正义!

他们坚信范仲淹是正义的!

客观的说,范仲淹这次弹劾吕夷简确实有些不对,但他依然能让这么多人追随他,靠的就是这份正义之心。

这次吕夷简下手比较狠,不怕死的人毕竟是少数,范仲淹出京当天只有两位前同事天章阁待制李纮、集贤校理王质两人来送他。

席间两人致敬范仲淹:“此行尤光。”

范仲淹笑道:“仲淹前后三光矣,此后诸公更送,只乞一上牢可也。”

这就是范仲淹的第三光。

《清平乐》范仲淹剧照

05、宁鸣而死

这次被贬,是范仲淹遭遇过最大的打击,从开封到饶州,途中经过十几个州,除扬州外,所有人都慑于吕夷简权威,不敢接待范仲淹。

范仲淹对此毫不介意,反而作诗明志道:“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范仲淹这次太惨了,途中他得了场重病,险些病死,雪上加霜的是,刚到饶州不久,范仲淹的夫人李氏就不幸因病而逝。

此时范仲淹48岁了,人到中年,不幸丧妻,这是怎样的打击啊。

《清平乐》范仲淹剧照

这个时候,范仲淹好朋友、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正好担任德兴县令,他给范仲淹写了两首名为《啄木》的诗,和一篇《灵乌赋》。

啄木就是啄木鸟,灵乌就是乌鸦。

在《啄木》诗中,梅尧臣劝范仲淹不要像啄木鸟一样,啄了林中虫,却招来杀身之祸,面对贪官污吏不要过于耿直。

在《灵乌赋》中,梅尧臣以乌鸦寓意范仲淹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这才有此噩运。

梅尧臣劝他应学报喜之鸟,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邑闾”,而是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随意吃喝外,不要多事。

面对好友的劝说,范仲淹没有屈服,没有选择明哲保身。

他很快回了一篇同题的《灵乌赋》给梅尧臣。

在《灵乌赋》中,范仲淹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地回复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告诉关心自己的友人,不管自己遭遇怎样的打击,不管自己将迎来怎样的命运,不管别人怎么像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一样讨厌他的所作所为,他都会坚持心中正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宁愿为心中正义,轰轰烈烈而死,也不会为权势而折腰,更不会默默无闻的苟且偷生!

这是怎样的宣言,怎样的浩然正气!

范仲淹这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成为他最为有名的传世名言,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06、宋朝之光

伟人是怎么练成的?是炙手可热的权势?还是富可敌国的财富?都不是。

论权势,宋朝有160多个位极人臣的宰相,范仲淹最高做到过参知政事,他从来都不是官最大的那个人;

论财富,范仲淹“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不说家无余财,却也两袖清风。

但他却是宋朝名臣中公认的第一人,他是怎么做到的?

是天下为公的胸襟,是济世安民的抱负,是恪尽职守的操守,是百折不饶的意志;

是“进退安危,不易其志”的毅力,是“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的情怀,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坦然,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

这就是范仲淹,宋朝因他而精彩,历史因他而伟大!

范仲淹墓

参考文献:

《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东轩笔录》;《范文正公年谱》;《范文正公全集》;《宋史全文》;程应镠《范仲淹新传》;汤承业《范仲淹研究》;方健《范仲淹评传》;陈如毅《论范仲淹的文学思想》等。

#范仲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