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方志四川历史文化」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对四川有什么影响?)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历史上“湖广填四川”是怎么回事?对四川有什么影响?
转自国家人文历史(微信ID:girwls)作者:国历君本文已取得授权,请勿擅自转载
“湖广填四川”,是发生在明清时期的从湖广到四川的大规模移民潮。其中,从清康熙十年(1671年) 大规模开始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 为止的移民运动,堪称规模最大,历时105年之久。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移民浪潮究竟是这么回事?由于其时间之长,为四川又带来哪些影响?
哪些人移民到四川
“湖广”,是指今湖北、湖南两地。元朝设置湖广行中书省,包括今湖南省全境及湖北、广东、广西的部分地方。明清两朝虽已分省,但因相沿成习,所以仍称湖北、湖南两省为“ 湖广” 。
现代的四川人中有很多祖籍在湖广。民国时期《巴县志》记载,自从晚明张献忠“屠蜀”以后,四川当地人为之一空,外来移民中十个里有九个是湖广人。《资州志·杂编》记载:“本境分五省人:一本省,二楚省,三粤省,四闽省,五赣省。”
看来,除了四川本地人,外地人以湖广居多,其他还有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移民。而湖广人在四川各县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是相当可观。
“湖广填四川”移民来源
随着人口规模不断增大,湖广人广泛分布于四川各地。早在康熙末年,从川东夔巫一带大山区到肥沃的川西平原;从成都、重庆到一些偏僻的乡村市镇;从川南的苗族地区到川西和川西北的藏族、羌族地区,无处不有湖广人的足迹。在一些州县地区,甚至整乡整村的人都是湖广原籍。陶澍在《蜀輶日记》中说:“ 今则楚人半,而吴粤之人亦居其半”,正说明了这种情况。
元末明初的湖广人入蜀
湖广人移民四川的活动,历史上一直存在。但在元末明初,曾发生过一场规模不小的移民活动,主要分三种情况:
一是躲避战乱。元至正十一年( 公元1351年),中国爆发反元农民起义。红巾军刘福通起于颖州( 今安徽阜阳) ,张士诚起于高邮,在湖广的徐寿辉和明玉珍也相继发动了起义。元朝统治者为镇压起义,进行了血腥屠杀。居于湖广地区,特别是湖广东北部随、麻、蕲、黄一带的百姓相继逃入四川,这就是元末所谓的“避地入蜀” “避乱入蜀” “避兵入蜀” 。
二是跟随明玉珍部队入川的湖广人。1357年,徐寿辉派部将明玉珍攻取四川。1360年,徐寿辉被陈友谅所杀,陈友谅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明玉珍不服陈友谅的领导,便在四川建立了“大夏国”。“大夏” 国虽为时不长,但他带来了大量以农民军身份入川的湖广人,而且多是湖广东北部之随州、麻城一带人。明玉珍失败后,这些人仍留在四川定居。
三是明初入川“实蜀” 的湖广人。朱元璋在打败明玉珍、攻占四川后,为补充四川人口不足,迅速恢复生产,曾下令迁移一部分湖广人到四川开垦。嘉庆修《宜宾县志》载:“大抵来自元明者多吴楚”人。
元朝湖广行省与四川行省。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当然,元末明初这场湖广人入蜀的活动,与发生在明末清初的那场移民潮相比,好似一场宏大交响的引子。
张献忠入蜀移民
自张献忠率农民军造反开始,到康熙时期的政策性移民,再到乾嘉时期流民自发迁移并最终形成大规模浪潮,这段漫长的“湖广填四川”堪称一部移民史诗。
“湖广填四川”移民线路图(水路)
从祟祯六年( 1633) 起到崇祯十七年( 1644),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一直转战于湖广各地。由于常年战争,张献忠部队伤亡很大。为补充新战士,张献忠在湖广一带招募了许多士兵。
崇祯十一年( 1638) ,张献忠曾在湖广西北部的谷城假降于明总理熊文灿,并在驻军谷城期间,农民起义军由起初的两万人发展到十万人。
祟祯十六年(1643) 四月、五月、八月和十二月,张献忠曾在湖广的麻城、武昌、长沙和荆州等地区数次扩大部队。
张献忠攻克蕲州之后,很多“宦仆”参加农民军,被张献忠编为“新营” ,相传这支部队作战能力很强,在攻克武昌时还立了大功。之后,从武昌到长沙,再到荆州,张献忠的队伍不断扩大,甚至还在湖广地区扩大了水师,建立了“孩儿军” “食婆子营” 等。
到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放眼全国,中原地区屡经战乱,除了四川和江南,几乎没有完好区域。为了日后能与李自成平分天下,张献忠率领大西军主力西进四川。
临走时,除了大批金银财宝外,数十万被强征入伍的湖广百姓也被张献忠带走了。这几十万以农民军身份入川的湖广人,除一部分在作战中牺牲外,大多数人都在四川居住下来。
清军入关后,顺治二年,清政府在湖北设立“湖广四川总督”一职。顺治三年,清军由汉中入川,在西川射杀张献忠,之后进军到成都、重庆。
从这时开始,因战争而进行的移民告一段落。紧接着迎来的,是清政府的政策性移民。
清初政策性移民
常年战乱令整个四川残破不堪,清军只能退守保宁,招抚流民垦荒。为利用四川“千里沃野” 的自然条件,恢复和发展经济,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招民垦荒、鼓励湖广人入川开垦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但是初期并没有什么成效,许多百姓仍然持观望态度。康熙三年(1664),四川巡抚张德地恳请朝廷下令让各省的督抚敦促流离在其它各省的四川绅民回川,仍收效甚微。
康熙六年(1667),朝廷开始下达更加严厉的行政令,敦促川民回川。康熙也从整治区域划分上减少移民四川的障碍。历史上但凡四川动荡,川民就会沿河而下隐匿到湖广地区,因此康熙在行政上先是撤掉湖广总督,再设川湖总督,并且在经济、政治上给予移民便利,此外还有“招民授职”都在设法吸引移民。四川人的移入人口终于逐渐增多,并且稳健发展。
康熙十年(1671) ,清政府并明令规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政府又作了关于“以四川民少而荒地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 的规定。同年,还作了凡他省人民“在川省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分的规定。
著名作家艾芜在1947年追述自己的家族历史时说,清初四川“好些地方,都没有人烟了。湖广人大量地迁进去,才把空下的地方,填满了人家村落。我自己的祖先,前七八代人,就是由湖北麻城县迁去的。而且,不只我一家,几乎附近好些县的人,都是来自湖北麻城县。这都是有族谱可考,并非由于传闻”。
艾芜原姓汤,据《汤氏族谱》载,艾芜的汤氏家族入川(1698年)之前,世居湖南宝庆府武冈州(今武冈县),而非麻城。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艾芜的祖先就是在康熙中叶“湖广填四川”的背景下,来到西蜀的。
朱德同志的祖先同样也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从广东韶关移民到四川的。朱德曾写过一篇回忆性散文《母亲的回忆》,开篇就有:“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在清初,从中央到地方对于湖广等人民入川的安置工作是十分鼓励的。
城迁徙入川路
随着四川人口的充实以及生产的恢复,约从康熙五十年起,朝廷就不再鼓励移民入川。然而统治者没有想到,这场大规模的移民仍没有停止,甚至到了乾隆时期还出现大幅度增长。康熙时期移入大约155万人,雍正时期限制流入,到了乾隆时期,由于一味放任,连带着嘉庆时期,一共流入400多万人口,造成严重人口过剩。
清代前期四川的移民迁入与分布(1776年)
湖广人为何自发入川
为什么这场移民会一发不可收?除了政策原因,湖广人自身也有着不同的苦衷和打算。
清朝初年,湖广地区数十州县经常性的发生水灾、旱灾、蝗灾和疽疫,造成大量灾民不得不逃亡外地。康熙二年,湖北武昌等十八个州县发生大水灾,康熙六至八年,湖南衡阳连续三年大旱,康熙十年,石首、武昌、均州、枣阳等二十个州县先后发生了水灾、旱灾和瘟疫,而湖南邵阳一带则发生了旱灾和螟灾。时人有诗云:“去年火云飞,乃在五六月。螟贼复乘之,百里同焚戮。斗米十数钱,向售何由速,即令价不高,民穷日以整。”
一般来说,逃荒总要选择比较容易谋生而且路程较近的地方。四川,上有优惠政策,下有近距离地利,简直是最优选择。雍正、乾隆年间,湖广人因灾荒逃往四川的情况一直在发生。他们一般都较顺利地获得了土地,或者耕种,或者以小贩营生,生活相对安定。
说起来,回锅肉这道菜就与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有关系。背井离乡的百姓,生活艰苦,逢年过节祭祖时才舍得煮大块的肉。死人祭过了,东西不能浪费,煮肉汤里下点萝卜白菜,肉块切片回锅快炒,成就了回锅肉这道让人垂涎欲滴的家常菜。
除了逃难,也有一批手工业者和商人是主动选择来到四川。
清朝初年,随着四川经济逐渐恢复,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发展起来。四川与湖广地区有长江相连,交通十分方便,所以不少湖广人相继入川从事手工业劳动和商业贸易,并且在四川定居下来。
到了康熙末年和雍正、乾隆年间,那些曾经入川做小买卖的湖广人,已逐渐办起矿场作坊。据《遵义府志》记载,清初在四川的泸州、合江、叙永一带就已有“闽、广、楚、蜀之人烧窑种靛,贸易其间” 。在四川的璧山、荣县、汉州( 今广汉县)、德阳、什郁、丹棱等许多州县,有不少乡村集镇上都建有湖广会馆和禹王宫、三楚宫等庙宇建筑。这些会馆都是湖广商人投资修建。
清人吴好山的《竹枝词》就体现了会馆中的移民文化:
秦人会馆铁桅杆,福建山西少者般。
更有堂哉难及处,千余台戏一年看。
争修会馆斗奢华,不惜金银亿万花。
新鲜翻来嫌旧样,落成时节付僧家。
“秦人”是陕西移民,他们用“秦腔”大大地丰富了川剧。另有嘉庆年间定晋岩樵叟的《竹枝词》:
苏州馆卖号馄饨,各样点心供晚餐。
烧鸭烧鸡烧鸽子,“兴龙庵”左如云屯。
经年辛苦和安顿,各方移民一洗背井离乡的愁云惨雾,过上了劳逸结合的生活,从此扎根在了秀丽的巴山蜀水。
四川的湖广会馆
“湖广填四川”的历史意义
清初以来的“湖广填四川”,显然会对四川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繁荣产生着深远影响,那么除此之外呢?
汉唐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 移民运动,开创了由东向西(包括由南向北) 大移民的先例。不仅如此,清初的这场“湖广填四川”活动,不再是战乱、政权更迭所导致的被动性移民,而是在一系列鼓励性政策支持下的自发性经济移民,把我国人口空间移动的特点、格局和规律表现得十分充分。
“湖广填四川”令四川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都发生巨大变化,更是对上自秦汉,下至唐宋以来所形成的四川传统社会文化进行了一次重塑。随着移民而去的“下游与南方文化”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四川形成了十分具有特色的巴蜀文化。今天四川的人文特征、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居民性格的形成,还有享誉中外的“川菜” “ 川酒” “ 川戏” 等,无一不是在这次移民运动中打下基础的。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ID:girwls)
【参考文献】
王纲:《清代四川史》,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陈世松:“‘湖广填四川’研究平议”,《天府新论》2005年第3期;
刘源:“‘湖广填四川’与四川流民问题”;
悟空问答:《湖广填四川是什么意思,对四川有什么影响呢?》等。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2018年4月15日)
作者:国历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