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作者(漫谈《儒林外史》)
漫谈《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讽刺小说,大家非常熟悉的《范进中举》就节选自此书,那我们还可以从这本书里得到哪些有趣的信息呢?
古代考官如何阅卷
范进的试卷是由学道周进阅卷的,书中说周进第一次看到范进的试卷时心里并不满意,直接把卷子丢在一边。可是由于范进是最早交卷的人,周进闲着没事就又看了一遍,这一看不要紧,他终于从范进的答卷里看出了点名堂和意思。直到周进第三次审阅范进的试卷时,才叹息范进的水平确实不错,只看一两遍不能理解他的文章,得看三遍才行。
古时科举,考官一般都是怎么阅卷的呢?每个考生的试卷能看三遍吗?众所周知,阅卷是一门技术活,必须又快又准。根据相关资料记载,由于时间紧迫且阅卷量特别大,考官其实根本没有时间仔细看考生的试卷。况且,明、清考试完毕后,试卷要经过封装、誊录、校对等程序,然后才送交主考、同考评阅。评卷的期限一般为十天,但一套程序走下来,留给考官的时间事实上只有三四天。您说,这些考官可能逐一细读每个人的试卷吗?考官不是不想细读,而是根本做不到。于是,有些考官开始开发自己的阅卷方式。比如清代的杨士聪是这么做的,他每次阅卷时不会从头到尾去看一篇文章,而是只瞥几眼,如果是好文章自然会与众不同。当他发现一篇文章吸引自己的时候,才会认认真真、从头到尾地看下去。用这种办法,他可以很快就看完几百张试卷。可以想象,如果范进遇到的是采用这种方式阅卷的考官,恐怕他依旧中不了举,还是要名落孙山。
还有更玄乎的阅卷办法,那就是抓阄。对,您没听错,有的考官根本懒得看卷,本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想法,把试卷排列成一个圆,在其中放置鼻烟壶,将壶一转,壶嘴指向哪份卷子,哪份就高中。考官把这么严肃、关乎天下读书人出路的事情弄得如此荒唐、草率,令人气愤。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统治阶级也不是没想过办法。康熙就曾连发谕旨,要求主考官增加阅卷时间,可主考官们除了时间紧迫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影响着他们的判断和阅卷结果。比如主考官个人对文章的喜好不同,有的人喜欢规矩复古的文章,有的人偏爱有才气的文章。
在这种情况下,考生们为了高中,必然要针对阅卷机制开展策略研究,所以有一种应试理念开始流传开来,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不求文章中天下,只求文章中试官”。清代文学家李渔就在《闲情偶寄》中传授后辈考试之法。他说到了考场上写文章,一种办法是在开卷之初要以奇特的句子吸引主考官的目光,让他一看到就挪不开眼;另一种办法是在文章结尾处以媚语留住考官的心神,让他流连忘返。还有人分享自己对科举满分文章的理解:要么是一篇离奇光怪凶神恶煞人见人畏的奇文,要么是一篇涂脂抹粉人见人爱的美文。总之,从考官到考生,他们各有各的方法应对科举考试。
江湖人的武林外史
说完书中关于科举的事,我们再来讲讲江湖人的武林外史。《儒林外史》中的部分人物颇具江湖气息,他们就像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骑着一匹瘦马勇闯天涯,闹出了不少笑话。有一位叫做张铁臂的侠客,其实武功还不错,至少他给娄家公子表演舞剑的时候,还是能够震慑住围观群众的,只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用来行骗的,有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客精神,让人看得啼笑皆非。某日深夜,张铁臂从娄府的屋檐一跃而下,手中提着一个血淋淋的包裹,号称里面装着仇人的头颅,他现在需要500两银子去远方报答恩人,事毕后,即可回来舍身为娄家两位公子所用。张铁臂的表演可谓真实,先有舞剑展示武艺,后有飞檐走壁展示轻功,娄家公子自然深信不疑。直到这位张大侠迟迟未归,而留在堂前的血包裹已经发臭时,娄家方才醒悟,连忙打开包裹一看,这哪里是什么人头。
还有一位叫做凤鸣岐的侠客,人送外号“凤四老爹”,一出场就被人介绍为义薄云天极讲义气的江湖人士。他做了什么事呢?在一位名叫万里的人冒充中书招摇撞骗被戳穿入狱之后,与他仅有一面之缘的凤四老爹却开始了积极的营救工作。最后,在凤四老爹的努力下,靠1200两银子愣是让万里这位假中书成了真正的中书大人,这显然是件十分滑稽的事情。凤四老爹身上有《水浒传》里鲁智深的影子,书中有个拔柱子的场面就和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有得一拼,但两人的行为却天差地别。鲁智深好打抱不平,凤四老爹则更像一位老顽童,行侠仗义什么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时高兴。为此他可以帮助招摇撞骗的万中书,可以帮助吝啬鬼陈正公,说来说去,也并没有什么真正值得称道的侠义之举。
从饮食看人物性格
民以食为天,上至皇帝权贵,下到黎民百姓,吃是件很重要的事。在《儒林外史》中,饮食被赋予了新的重任,从刻画人物性格到讽刺世态人情都少不了它的踪迹。马二先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古道热肠,有正人君子的作派,就是有点迂腐。《论语》中强调“食不语,寝不言”,马二先生吃饭也有自己必须遵循的章法。书中最精彩的莫过于他游西湖的事了,虽然这件事在情节上写得极为平淡,无非就是第一天逛街,他看到了什么吃的,买了什么吃的;第二天闲逛,他又看到了什么吃的,吃了什么;第三天,他要往回走了,吃点什么再上路等。马二先生面对天下少有的美景,脑子里思考得最多的居然是吃,所谓游览了三天西湖风景,不过就是大吃大嚼了三天而已。
“望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柜台上盘子里盛着滚烫的蹄子、海参、糟鸭、鲜鱼,锅里煮着馄饨,蒸笼里蒸着极大的馒头。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咽唾沫,只得走进一家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饱,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倒觉得有些滋味。”书中通过对饮食的描写,让马二先生一板一眼的形象立即生动起来。
《儒林外史》中还借人物对话讽刺了世态人情。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假侠张铁臂,当旁人问他为何非要让自己的儿子去考取功名时,张铁臂笑道:“我家儿子出去考个府、县考,骗两回粉汤、包子吃。”这里说的骗东西吃虽有玩笑的意味,但也从侧面体现了当时有些读书人参加科举的意图只是为了混些糊口的东西罢了。
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人就是他吃的东西。这句话可以从通俗的角度理解:一个人如果抠门,吃饭时大概就像严监生一样,有钱舍不得花,每日只喝两碗米汤;一个人如果大手大脚,吃饭时必然就像严贡生一样,想吃猪肉一次就买五斤,没钱买鱼就赊账,想吃肉包子就拿屋里的花梨椅子去换。《儒林外史》中尽管对饮食的描写都很平淡,但正是这种平淡才让这本书的生活气息越嚼越有味。
亲爱的朋友们,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我们为您总结了《儒林外史》中三个值得探讨的讽刺方向,分别是文人的科举、侠客的江湖和天下人的饮食。作为一部优秀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每个情节都是作者精心构思而成的,如果您听完我们的分享,对这本书有兴趣的话,不妨在闲时翻翻看。
到这里,这本《明清小说脞谈录》的精彩内容就全部分享完了。明清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瑰宝,我们通过对这些经典小说的研读,向您展示了它们在人物刻画、情节推进、结构设计、遣词用语上的妙处。作为中华文化的明珠,作者结合厚重的历史背景,创造了复杂的人物形象,在漫长的时空里书写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和品味。
来源:微信公众号:“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原标题:为你读书 | 漫谈《儒林外史》)(原文 有删减)
作者:读书会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