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佩茹(相声三大家族常侯马,把各自的段子都演成了真事儿)
常宝堃的爸爸本姓赵
常家虽然大家长是常连安,但要论艺术成就最高,并且奠定常家几代基业的灵魂人物,还得是小蘑菇常宝堃。
小蘑菇跟赵佩茹这对黄金搭档,互为捧逗天作之合,还首开了相声历史逗捧“刀切账”,他们留下的录音资料虽然不多,但段段都堪称经典。
在那个唱片都是奢侈品的年代,常宝堃录制了超过二十张相声唱片,连他师父张寿臣都没这待遇,堪称一代顶流。
而常宝堃最受欢迎的一个段子,非《数来宝》莫属,这个节目常宝堃前后录制了三个版本,分别是《数来宝》(国乐)、《改良数来宝》(百代)、《新新数来宝》(百乐)。
在改良数来宝中,赵佩茹使了一个伦理包袱“小伙计儿别取笑,你的爸爸本姓赵~”
乍一听好像是赵佩茹在占常宝堃便宜,其实这说的是真事儿,因为常连安确实是本姓赵。
常家后人在各自的书里,比如常宝丰的《我的父亲常连安》、常贵田的《五独俱全》、常贵芹的《永不落幕的相声大师常宝霆》对此事都有同样的描述,常连安是满族正白旗人,入关后改汉姓,先改姓“肇”,后来才改成了“常”。这个“肇”是正字,满族只有这个字,“赵”其实是将错就错。
非常巧合的是,赵佩茹的父亲赵希贤其实也应该是“肇希贤”,但赵佩茹家背景要显赫得多,因为他们满族姓氏是“觉罗”,虽然不是“爱新觉罗”,但跟皇族沾亲戚。
所以赵佩茹说常宝堃爸爸姓“赵”,属于送了他一个便宜。
侯宝林打三棒鼓
侯宝林大师的《三棒鼓》,算得上是跟《关公战秦琼》并驾齐驱的传世佳作,《关公战秦琼》讽刺的是上层社会的愚昧无知,而《三棒鼓》则是对底层老百姓娱乐活动做了最完美的展示。
侯大师演绎的听戏老太太,以及贪婪无度的资方,用“嘣,嘣,嘣”这三棒鼓联系在一起,包袱穿插在人物内心矛盾中,每次老太太跟打钱人的对话既滑稽可笑,又让人心生厌恶。
侯宝林为什么能把这些个角色演绎得如此活灵活现呢,原因就是这里面的剧情都是他真实经历的。当年侯大师跟着颜泽甫学戏,到处撂地卖艺,结果某天他母亲去世了,颜泽甫扔下他去了山西。打那以后侯宝林没了生计,父亲让他先去放松一段时间,再想办法找活干。
结果侯宝林闲逛到了钟楼前、鼓楼后的一个市场,看到有一个唱戏的摊子,当时正唱《捉放曹》,唱完了一段,一打鼓就要钱了,“嘣,嘣,嘣……”侯宝林在那里围观,正巧遇到打鼓的上厕所,里面到了要钱的节骨眼,发现没人打鼓,于是班主冲外边喊“打鼓的干嘛呢!”结果侯宝林主动上去打鼓,还把整场戏都应付下来,班主从里面出来一看,是个不认识的小孩。一聊才知道侯宝林还正经学过戏,什么乐器都能玩,还能扮上唱几段,于是就把他留下来干活。
所以说,《三棒鼓》里面那个被老太太骂街的对象,其实原型就是侯大师自己。
马志明陷入真.纠纷
如果要在新相声中选一段最有天津味道,而且人物形象最丰满的作品,我相信十个人有八个都会投给《纠纷》。
《纠纷》是马志明根据自己在派出所的一段真实见闻改编而成,他将自己对天津市民生活的体验融入其中,加入了幽默风趣的方言,塑造了两个堪称IP级的角色——丁文元和王德成。这二位后来还在马志明的多个作品中登场,每次都能赢得满堂彩。
而丁文元和王德成也确有其人,丁文元是杨少奎的大徒弟,王德成是马志明好友的儿子,张家口曲艺团的演员。可惜在马志明的精彩演绎下,角色反而比真人影响力更大,典型的虚拟吞噬了现实。
不仅如此,《纠纷》还给马志明带来了一场真正的纠纷。
在最早的纠纷版本中,其实是以单口形式设计的,只不过后来单位领导要求马志明改成了对口,由谢天顺负责捧哏。因为本来就是单口小段,所以谢天顺的词儿不多。后来谢天顺跟马志明因为单位评级原因裂穴,马志明再带着《纠纷》去参加相声大赛的时候,组委会就要求其必须找到一个搭档,以对口形式表演。
当时马志明本来想找黄族民捧哏,但上头又给少马添堵,表示业余演员不准参赛,所以马志明只好找了一个山东快书演员李凤翔搭伙。因为本来捧哏也没几句词儿,所以马志明也就没有给李凤翔交代太多,直接就登台演了,结果出了篓子。
在谢天顺版本中,马志明提到“天拖”的时候,谢天顺都是直接划过去,没有去展开解释这个单位。但李凤翔并不知道规矩,直接带了一句“天津拖拉机厂”,于是在《纠纷》大火以后,天津拖拉机厂一纸诉状把马志明告上了法庭,称其塑造了“丁文元”这个负面角色,影响了天拖的销量,要求马志明赔偿损失。
自己疏忽大意让人抓了把柄不说,就马志明那点工资,要赔天拖的损失,估计得几代人都给天拖打工。为了帮儿子解围,马三立找到市委副书记,副书记组织几方协调,把这民事纠纷给了了,让马志明躲过一劫。
再后来马志明表演《纠纷》,“天拖”这个梗反而成了跟观众互动的环节,比之前更加炸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