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太后(于谦:保卫京城,为大明续命两百年却被冤死,孙太后得知落泪多日)

更新时间:2023-04-01 05:08:32 所在栏目: 生活常识点击量:

于谦:保卫京城,为大明续命两百年却被冤死,孙太后得知落泪多日

正统十四年七月因瓦剌人也先大举进犯,宦官王振想要“建功立业”便怂恿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于谦虽极力劝阻但英宗并不听,草草准备了三天便出发了,以至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人俘虏,一时间太后、皇后以及朝臣们都乱了手脚。

郕王朱祁钰作为英宗唯一的弟弟临时监国,便让大臣们商讨该如何应对?

侍讲徐有贞建议南迁,理由是星象有变;

于谦严厉地说道:“建议南迁者,该斩!京城就是根本,只要是一动必定就会出大事;你们都忘了宋朝南渡的事了吗?”

“建议南迁者,该斩!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

于谦是主战派,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同僚的支持,郕王朱祁钰也肯定了于谦的说法,将坚守京城的事情交给于谦全权负责。

正因为于谦力主战而不是逃让大明王朝续命200年,得到明景帝朱祁钰(因兄长朱祁镇被俘,而登基)的重用,他忧国忧民、为官清廉,从不居功自傲,却落得一个斩首的结局。

于谦的死可以说是大明王朝276年历史中,最大的冤案之一;但,如此一位好官究竟为何落得如此下场呢?

01 将汉王朱高煦骂的伏地战栗

洪武三十一年大明王朝的建立者太祖朱元璋病逝,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也就是在这一年于谦出生于杭州钱塘一带。

于谦出身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也算是书香门第,他的曾祖父于九思曾任杭州路大总管,所以从河南考县迁居到了杭州钱塘县;祖父于文明在洪武年间任工部主事,父亲一直未入仕途。

正因为受到家庭的熏陶,于谦从年少时期就很努力的读书,而且心存大志向。

于谦一直有一个学习的榜样,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尤其是文天祥的气节让于谦佩服,并且将文天祥的画像悬挂于座位一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成为文天祥这样有骨气的人。

于谦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看到于谦的长相,感到很是惊奇,便说道:“这个孩子会成为拯救朝局的宰相!”

“此儿救时之相也”。

于谦的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走入仕途,但于谦则不认同父亲的做法,他认为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做官才是第一步;永乐十九年于谦考取进士,开始正式踏入仕途。

值得一提的是于谦处事能力非常强,人品更是过硬,若是要打分的话99分都不过分,多一分是怕于谦会骄傲。

宣德元年宣宗朱瞻基刚继位,山东乐州的汉王朱高煦就按捺不住,就想要效仿自己的父亲朱棣夺取侄子的皇位。宣宗决定御驾亲征,而此时的于谦经过数次升迁官至御史,已经在朝中有了立足之地,并且跟随宣宗一起御驾亲征乐州,宣宗不战而胜。

汉王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二子,也是朱棣最喜欢的一个儿子,早早就跟随朱棣南征北战,尤其是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正因为功勋卓著而成为武将们支持的太子人选,只可惜他不是嫡长子,朱棣思考再三并没有将其立为太子,而是将嫡长子朱高炽(身材肥胖,非常仁慈)立为太子。

宣宗还是很仁厚的,并没有处死汉王,只是将其拘禁起来,不过在拘禁起来之前找了一位御史好好数落了汉王一番,这位御史就是于谦。

要知道朱高煦可是一位身材魁梧的武将,曾立下赫赫战功;对自己的亲哥哥都下得去手,心肠狠毒,于谦不过就是一个文人,确实显得有些弱小。

但于谦义正言辞的历数汉王朱高煦的所有罪状,在于谦凌厉而又肯定的数落下,汉王直接被骂的头都抬不起来,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嘴里嘀咕着“罪该万死”。

宣宗对于谦的表现很是满意,直接下旨让于谦巡按江西,平反了数百起冤案。

正是因为于谦的为人过硬、办事能力强得到了宣宗的重视,认为于谦可以委以重任,于是亲手将于谦的名字写下来交给吏部,将于谦飞速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在这期间于谦没有任何的官架子,轻装上任,关心民间疾苦,加固黄河两岸堤坝,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

而这一年于谦只有三十二岁而已,于谦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迅速的提升除了宣宗的赏识外,跟“三杨”是离不开的,像杨士奇、杨荣这样究竟朝堂的老臣很是识货,就像杨士奇的说的那样:“于谦这个人是难遇的奇才啊,将来一定会成为朝廷栋梁;我是在为朝廷升迁他而已!”

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宣宗病逝后宣宗的儿子英宗继位,英宗很是宠信宦官王振,使得王振作威作福,朝臣们为了得到升迁的机会,争相巴结王振。而王振每次入京办事什么礼物都不给王振带,便有人劝说于谦带一些土特产也行,于谦甩甩自己的袖子说:“只有清风”。

绢帕蘑菇及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02 保卫京师

于谦如此轻视王振,王振睚眦必报自然不会放过他,想办法将于谦关进了大狱并打算处死,老百姓得知于谦要被处死都为于谦求情,就连晋王、周王这样的藩王都来求情,没办法王振便找了一个借口将于谦放了,于谦官复原职。

到了正统十三年,于谦被调回京城任兵部左侍郎。

一年后瓦剌人大举进犯大明,没想到王振为了自己的私心(王振的偶像是明成祖朱棣,希望能跟朱棣一样建功立业上战场),竟怂恿英宗御驾亲征,于谦虽极力地劝阻但是英宗还是坚决前往。

没想到英宗带着50万大军前往竟全军覆没,自己也成了瓦剌人手里的俘虏;消息传回京师,朝臣们都不知道所措,暂时由英宗唯一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代理朝政,郕王朱祁钰让大臣们商讨该如何应对。

有的大臣建议南迁,而于谦则是坚决反对,并怒吼一声:“建议南迁者,都该斩!”于谦这一声吼直接喊醒了很多犹豫不决的人,尤其是吏部尚书王直,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于谦,慢慢地有更多的大臣站出来支持于谦,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支持,郕王朱祁钰下定决心“战”,于谦正式开始保卫京师。

于谦在英宗御驾亲征之前就被任命为代理兵部尚书,不过于谦虽然兵部尚书但他真没带过兵打过仗,算是一个书生上阵,1449年八月十七,于谦第一次开会部署保卫京师的工作。

虽说书生带兵大多是“纸上谈兵”,但于谦这个书生确实不一般,他对兵书研究的很是透彻,非常善于排兵布阵。但于谦面对的局面确实很糟糕:

英宗御驾亲征带走的几十万兵马是大明王朝最精锐的部队,没想到全军覆没于土木堡;于谦面对的情况确实很糟糕,京城连几匹像样的马匹都没有,士兵的数量也勉勉强强不到十万,而且大多是老弱病残。

那些侥幸从土木堡逃回来的士兵,将瓦剌人描述的非常厉害,那些没有见过瓦剌人的士兵听到他们的描述自然心里更加害怕。更让人头疼的是郕王朱祁钰虽然支持“战”,但其实对于谦也没有信心,若是再打一个败仗的话,估计郕王朱祁钰会改变主意支持南迁。

所以对于谦来说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稳定军心,于谦请求朱祁钰下令能将:

南京与京城、河南的备操军

山东南京沿海的备倭军

江北与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

全部立刻归入顺天府,让于谦来统一调配,经过一番过关部署,人心开始慢慢稳定下来。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于谦保卫京师自然也需要粮草,再加上考虑到若京城被长期围困的话更加需要储存粮草。其实在距离京城不远的通州就储存着够京城所有人吃一年的粮食,但运粮是个问题。

于谦便下令“所有军队入京之前先经过通州,士兵们可以自己取粮食,并且直接运送到京城来。”如此一来运粮的问题就轻松解决了。

如此一来,原本人心不稳的京师,变成了铜墙铁壁,瓦剌人的计谋失败了。

03 铲除奸党

宦官王振虽然死在了土木堡之变中,但是他的党羽还在,只有将其党羽一网打尽才能肃清朝堂,也能让大臣们泄愤。

那月二十三日朱祁钰这位代理皇帝一如往常上朝,高声说道:“有本奏,无本退朝!”

朱祁钰的话还未说完,都察院右都御使陈镒上奏朱祁钰:“王振祸国殃民,作恶多端,害得我们皇上被俘,不灭族不足以平人心,平民愤!”

大臣们纷纷附和,朱祁钰一时间不知如何处理,便决定再议,但大臣们坚决不从。

就在僵持不下之时王振的党羽、锦衣卫都指挥使马顺(做了不少坏事,人尽皆知)直接站出来叱咤百官,而朱祁钰沉默不语,一时间直接将朝臣们惹怒了。

户部给事中王竑第一个站出来抓住马顺的头发猛击,众臣们纷纷附和,马顺便被骂死了;之后又将毛贵和王长随这两位宦官直接打死了。

作为朝臣打死连给宦官倒是没多大事,但是马顺是锦衣卫指挥,还担负着护卫皇上的职责,即便是处置也要皇上下旨。

朱祁钰见到大臣们如此这般模样,吓得想要逃走,但是于谦眼疾手快,直接冲上去拦住朱祁钰用洪亮的声音说:“殿下(此时还不是皇上),马顺等人是王振的死党,本就罪该万死,清殿下下令百官无罪!”

于谦这一番请求,大臣们才反应过来,若是朱祁钰不下令的话,下了朝这些打人的大臣们很可能会被抓起来问罪。

礼部尚书王直感慨万分,很是激动地抓住于谦的手说:“大明以后就全靠你了,今天这样的情况就是一百个王直也处理不了啊!”

“国家正赖公矣,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

也正因为此,于谦在朝中的威望更高了。

04 功勋卓著却被奸臣所害

京师虽保卫住了,但是皇上还在瓦剌人手里,为了让瓦剌人计谋失败,在于谦的支持下将英宗唯一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立为新帝,朱祁钰岁推辞不肯,但于谦说:“我们完全是在为大明考虑,不是为了个人打算啊!”

“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就这样朱祁钰才勉强应允,英宗的皇帝身份便失效了。

后来也先见从英宗身上拔不出什么羊毛,便决定跟明朝议和,礼部尚书王振等人商议将英宗朱祁镇给接回来,已经稳坐皇位的明景帝朱祁钰不高兴了,说道:“我本来不想做皇位的,是你们把我推上来的。”

朱祁钰的意思很明显担心哥哥回来会将皇位抢回去,但于谦说:

“帝位已经定了不可能再有改变,我们只是从情理上将他赶紧接回来罢了;万一他真的有什么阴谋的话,我就有话要说了”

朱祁钰这才答应,让李实、杨善等人前去将哥哥朱祁镇给接了回来,当然这也算是于谦的功劳。

了解明史的人都知道,朱祁镇回来以后就被朱祁钰囚禁于南宫,这一囚禁就是七年的时间。

景泰八年正月按理说朱祁钰应当前去祭祀,但是已经病重地无法前往了,更让朱祁钰心寒的是大臣们不但不关心自己的身体,反而是上书让他尽量立太子的人选,毕竟朱祁钰并没有儿子可以继承皇位。

朱见深(朱祁镇的儿子)原本是太子,但是被朱祁钰给废了太子之位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只可惜在太子之位上没坐多久并夭折了,这是朱祁钰唯一的儿子。

朱祁钰没办法前往祭祀便下旨让大将石亨前往,但此时的石亨已经成为于谦与朱祁钰的敌人;石亨与徐有贞(支持南迁,与于谦站在对立面上)、曹友吉等人发动了南宫之变,将关在南宫七年之久的朱祁镇给接了出来。

朱祁镇重新坐上皇位的过程非常顺利,毕竟朱祁钰已经病重还没有儿子继承皇位,朝臣们自然“欢迎”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

朱祁镇重新坐上皇位后,大封“功臣”:

徐有贞直接入内阁,擢升为兵部尚书

石亨被封为忠国公

曹吉祥被封为司礼太监,总督三大营。

这是在这一天徐有贞将自己的敌人于谦与王文关了起来,对于徐有贞而言是要抓住机会报复于谦等人;不仅如此徐有贞还安排了自己的亲信许彬等人入内阁,完全控制了内阁和朝政大权。

徐有贞一开始认为只要自己手握大权就能轻而易举的杀掉于谦,但到后来才发现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没有杀于谦的理由。

于谦两袖清风,威望很高,找于谦的错处真的很难,实在是找不到什么借口;但很快徐有贞便想到了一个办法:

于谦是推立朱祁钰的主要大臣之一,更是朱祁钰的心腹大臣,而朱祁镇最痛恨的就是他的弟弟。徐有贞便是利用这一点,编造了一个谎言,说于谦有意请外地的藩王入京接替皇位,并且坚决反对朱见深(朱祁镇的儿子)继位。

不久后身在狱中的于谦与王文得知了自己的罪名—迎立外藩,王文得知很是生气想要为自己申辩;于谦纹丝不动,笑着对王文说:“这是石亨指使的,申辩有何用?”

确实如于谦所言,虽查无实据,但于谦与王文还是被定罪问斩了。

05 被抄家一无所获,太后得知落泪好几日

于谦被杀以后,接下来就是抄家;这可把抄家的锦衣卫还难为坏了,因为在于谦的家里什么都没有,除了日常必需品外,什么多余的钱财都没有,更不用说金银财宝。

估计他们也没想到当朝一品大员,家里竟然如此穷困。

不过锦衣卫在于谦的家里发现了一间门锁上的房间,他们以为是存放金银财宝的地方,打开门一看房间里陈设这两样东西:蟒袍和宝剑。这是朱祁钰赞赏于谦有功而赏赐的,没想到于谦直接将他们锁了起来,从不炫耀。

抄家的锦衣卫收敛起自己嚣张的态度,安静的离开了于谦的家。

朱祁镇将于谦冤杀,一开始孙太后并不知情;孙太后能受得住京城这个烂摊子,都是于谦的功劳,得知于谦被杀,孙太后哭了好多天。

朱祁镇这才知道冤杀了于谦,很是后悔,尤其是得知徐有贞的阴谋后,多次责问石亨跟曹吉祥:为何要编造谎言诬陷于谦?

石亨实在是被逼的没办法,只好把责任都推给了徐有贞:“我也不知道啊,是徐有贞让我这么说的。”

朱祁镇听到石亨的话不停地摇头叹气,但朱祁镇仍旧没有为于谦洗刷冤屈,而是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深。

八年后朱见深刚继位便下诏为于谦洗刷冤屈,并且将于谦的儿子于冕召回了京城。

结语

千锤百炼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石灰吟》是于谦所作,恰恰是他一生的写照。

只可惜忠臣未遇明军,就这样被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了,太不值得。

若是没有于谦的话大明王朝可能会缩短近200年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于谦在大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保卫京师才让大明度过了劫难,也拯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

更让我敬佩的是:

他虽然官至一品大员,但是一生清廉,能出淤泥而不染确实让人佩服!

只可惜,死得太憋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