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名琴(盛超:“四大名琴”的来历)

更新时间:2023-01-08 06:00:30 所在栏目: 生活常识点击量:

 

 

  说起史善朋竹琴社,喜欢京胡的人或者是对京剧痴迷的票友都不会陌生。在网上搜索“史善朋”几个字,介绍文章中都会出现“四大名琴”,会出现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等大家的名字,如今再访竹琴社,随感颇多。

  掉色的金字招牌

  宣武区南新华街72号,一个老旧得让人不经意就会错过的院落。院门很小,容不下两个人并肩出入。黑底金字的匾额下沿已经有些破损,不像其他的匾那样微微向下地俯瞰着路人,就那么直直地挂在门楣上,倔强的仿佛是要说些什么。

匾上写的是“史善朋竹琴社”。字体说不上好看,“琴”字的金漆也有些脱落了,看不出曾经的辉煌。穿着时尚的年轻人从门前走过,很少有人抬头驻足地观望一下。是啊,竹琴社,光看名字就已经知道不是近些年的称呼,沾不上一点时尚的边,能吸引多少人呢?还好,临着琉璃厂,相距不过500米,古色古香的味道算是与地相符了。

走进院子,一拐,两拐,走不到三十步已经到底。一排木窗木门的房子横在眼前,迎面的一间就是操作间,失修的墙壁黄斑片片,一根铁杆横撑在墙上,担着十几二十把完工的胡琴。“这些都是做订活多做出来的。人家订一把,我们一般做两三把,让人挑一把最好的走,剩下的就对外卖了。”竹琴社第三代负责人,史善朋的孙子史优生指着这些胡琴说。

 

  琴师独登其门

  竹琴社创始人史善朋是通县人,12岁进北京琉璃厂马良正胡琴铺学徒。1930年赴天津久盛斋胡琴铺任胡琴制作师。1932年回京创办了史善朋竹琴社。史善朋回京创业之时,正是京剧开始兴盛之际,再加上他胡琴制作技艺精湛,价格合理,小修小配的活又不收钱,迅速聚集了人气。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史善朋的名字逐渐在京剧圈里响亮起来,一些京剧名家的私人琴师开始陆续登门。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京剧名家除了唱、念、做、打的本身功夫要好之外,找一个好的琴师为自己帮衬也是非常重要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琴师的琴技再好,节奏、音调、韵味上配合得再默契,琴不好也是枉然。琴师找琴,史善朋做琴,一来二去的就留下了很多佳话。

曾为徐碧云、谭富英操琴的名琴师赵济羹,曾在上海为胡琴蒙了一块皮子。蒙好后发现琴音特别闹,根本没法用。回京后就把琴送到史善朋那里,希望能找到改善的办法。史善朋仔细地观察了一下琴,皮子是上好的蛇皮,揭去皮子的护布发现,蒙皮的时候留边太宽,胶上得也不得法,有的地方已经开胶了。找到问题的史善朋对赵济羹说,就用这皮子再重新蒙一遍,让他过两天再来取。赵济羹再来的时候,琴声已经大大改善。史善朋特别嘱咐说,皮子是根据上海的空气比较潮湿的特点蒙上的。琴在北京用,声音还是差点,带到上海正合适。赵济羹再去上海演出的时候,一试琴音,果然是恰到好处,不但清脆而且宽亮。赵济羹从上海回来,一进店门便说果然不错。之后,其他京剧界的琴师也都相继请史善朋做琴。

 

名旦还得好琴配

  在史善朋所做的所有琴里最负盛名的就是“四大名琴”。所谓“四大名琴”是指史善朋根据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度身制作的京胡。“四大名琴是外面的朋友们这么称呼,实际我们家自己不这么叫。认真做琴,对得起主顾,这是根本的。做琴,要讲究,不能将就。”在说起四大名琴的时候,史优生显得很低调,“这四把琴出名,是徐兰沅大师题名的缘故。”

1974年,著名琴师谭资九带着这四把京胡拜访曾长期为梅兰芳先生操琴的徐兰沅大师。徐老出于对琴的喜爱,为这四把琴题了一句话:“罗汉担巧配佳筒。可为十三太保也。似有黄虎皮形状。似有蜘蛛蟠龙之形。”“现在这四把琴在我姑夫家。前段时间一直在湖广会馆展示,最近才拿回来。”史优生说,“琴之所以特别是因为按照四大名旦的嗓音特点和演唱风格制作的,融入了我爷爷对四大流派的理解和感觉。其实在制作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工序都是一样的,只是细节上有所变化。琴,还是要听声音,听感觉。比如给程砚秋做的琴,程砚秋主要是演悲剧人物,像《荒山泪》、《窦娥冤》一类的。所以琴声就要委婉柔和一些,做的时候,弦子就粗一点,底下的筒子就大一点。配梅兰芳的琴,声音就要大气一些,衬托出人物的气势。”

 

一把琴传七十年

  看着满墙的胡琴,笔者好奇地问了问价格。“外面挂着的这些都是比较一般的,价格在500元到600元之间,还有一些比较好的,在选材上好一些的,要1000元到2000元。”史优生从柜子里拿出一把已经旧得发黑的老琴,筒子的内侧还清楚地盖着“史善朋制”的红印,“这是我爷爷上世纪30年代做的琴,已经70年了。现在家里就一把爷爷做的琴了,原来的丝弦已经换成钢弦了。

这琴是传家的,不能卖。”

出了院门,回首再看门上的匾额,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它看起来会有一些倔强,那是对传统技艺的继承。在急速更新换代的潮流中,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弦外音】

  胡琴大类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二胡,一种是京胡。二胡京剧里面也会用到,不过那叫京二。京胡是专门用于京剧伴奏的。二胡是木头做的,京胡是竹子的。二胡比京胡要大一些。

一般做一把京胡最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竹子里的水分很大,买回竹子来先要放上两三年,到用的时候还要上火烤,还必须用煤球炉烤。比如烤担子,看起来再干的料,一上火烤也出水,滋滋的跟做水的声似的。烤一会就要塞到这个板里矫正一下,歪的地方要给它别直了。但是不能太用力,硌出硬棱来这担子就废了。”史优生这样介绍道。

担子和筒子都要上火烤,烤好了要钻眼,把轴子和这两样组合在一起。“先钻一个眼,然后用火通子烙。以前钻眼用这个,和锔锅锔碗的用的差不多。现在都用机器了。”说到钻眼,史优生从墙上摘下了一件很有年头的工具,“弄轴眼的时候要一边大一边小,尺寸必须正合适,轴子上上了要严丝合缝。有一点活动,弦就跑了。”

在筒子上蒙皮是最后一到工序,音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一般情况下,一入伏天就不怎么接活了。空气湿度太大,皮子挂不好,琴做出来声音也不好听。”史优生一边用手指弹着琴上蒙好的蛇皮一边说,“你听,这声音发闷。要是秋天蒙上去的皮子,你再听,咔咔的那么脆。琴和人一样,天一热就没精神。一般要有人来订活,没急事,我都推到立秋以后。咱耍的就是手艺,人来了是信任咱们,好坏利害都得跟人说清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