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中山国从何处来?)

更新时间:2023-03-18 11:34:10 所在栏目: 生活常识点击量:

英雄呼啸闯太行

风吹长鬃见马瘢

二百余年多战事

千乘纵横立国难

得失常在博弈里

兴衰无度指顾间

燕赵阅尽神已倦

还是与君说中山

——张志平


英雄呼啸闯太行

——中山国从何处来?

中山国——这个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又充满了神秘气息的的王国,它究竟从何处来?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在他的《平山墓葬群与中山国的文化》一文中这样写道:“中山不同于中原诸侯,它不属于华夏,而是北方少数民族白狄的国家,春秋时原称鲜虞。”

李学勤先生在纪录片《中山国》中的采访

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地球进入漫长的小冰期。生活在辽阔的中亚、西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逐渐向东迁移,寻找气候适宜的聚居地。这些外来族群进入到陕北地区后,逐步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了中国历史中所记载的“戎狄”。

这些“戎狄”不断分化,在中国广阔的西北部地区形成了长狄、赤狄、白狄三个主要族群。白狄聚居于陕北地区,处于春秋五霸秦国、晋国的中间地区。

戎狄分化示意图

晋与狄族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历史上的晋文公重耳、赵国先祖赵衰,都与狄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婚姻关系。

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

狄伐咎如,得二女:以长女妻重耳,生伯鯈、叔刘;以少女妻赵衰,生盾。

——史记?晋世家第九

公元前573年,晋悼公在魏绛的建议下,开始推行“和戎”政策,向晋国边境内外的戎狄少数民族普遍推行。

和戎有五利焉: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焉,一也;边鄙不耸,民狎其野,穑人成功,二也;戎狄事晋,四邻振动,诸侯威怀,三也;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甲兵不顿,四也;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安,五也。

——左传·成公十三年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段连勤在他的专著《北狄族与中山国》一书中写道:“……宽容的民族政策,不仅使晋国重新赢得了他在中原华夏国家中的霸权,而且还直接间接地促成了白狄诸氏族部落向华北大平原的迁徙。”

段连勤教授在纪录片《中山国》中的采访

这些白狄部落逐渐从晋西北、陕北向太行山以东迁移,其分布与活动中心集中于今天山西省东北部的盂县以东至河北省石家庄市周围地区。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沈长云教授认为,白狄东迁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华夏民族的形成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事件,对整个华夏民族奠定了基础。

沈长云教授在纪录片《中山国》中的采访

东迁后的白狄部落集团,主要由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等四个氏族部落组成。鲜虞氏是其中最强大的一部。

早期鲜虞人的生活场景(纪录片《中山国》情景再现)

滹沱河的上游有一条叫做清水河的支流从五台山脚下流过,这里曾经是鲜虞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因此这条河又得名“鲜虞水”。

鲜虞氏东迁后第一个聚居地就是今天的石家庄正定县新城铺。从晋悼公推行和戎政策到约公元前507年,鲜虞氏在此聚居时间约为半个世纪左右。之后,鲜虞建都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中人城因城中有山,故又称中山,鲜虞中山由此得名。

中人城动画想象复原(纪录片《中山国》)

段连勤教授这样分析,从鲜虞败晋于平中的第二年,即公元前506年起,至“中山武公初立”的前一年,即公元前415年止,这一时期是中山国以河北唐县中人城为都城的时期,前414年,中山武公在顾建立新都,后魏文侯命乐羊伐中山,中山桓公失国。时隔30年后,桓公一举复国,迁都至今河北平山三汲乡一带。直到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这里都是中山国都城所在地,这里是中山国人创造出灿烂文化的地方,也见证了中山国一步步融入华夏文明的进程。

这个从西北草原呼啸而下的民族,在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末年及战国时期,在强国夹缝之中顽强生存,书写了一段惊心动魄又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纪录片《中山国》情景再现

白狄东来实则鲜虞祖先

儒风西渐胜败都说中山

(本文来源:中山国新媒体)

#奋进新时代 美丽石家庄##奋进新时代 魅力新承德##我爱石家庄蓝天白云##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大美秦皇岛 奋进新时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