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肉的古言

更新时间:2023-03-10 00:16:09 所在栏目: 生活常识点击量:

让我们追溯到古代,那个时期的人们对于肉——一种富含热量的营养物质——的态度是多么不同。当人们穷迫不堪,饿得咬牙切齿时,肉乃至于生活中最为豁达大度的事物。古代文学家将献肉作为一种重要的气魄来形容忠义和勇猛,把它作为功德无量的象征。古诗词中经常有关于肉的描述,装饰词汇丰富,如《拜望蜀国记》中“采苹芥酒浆,味肉腊排其张”,表达了古代人们肉食的品质;唐诗《赠卫八处士》中的“芳兰柚檬献卫公,肉腊丝瓜赠外公”,表达了古人享受肉食的难得体会;唐诗《春晖》中“九回部曲四合处,肉精三尺细丝竹”,描绘了整齐完整的肉类;还有宋诗《谒金门》中“不要拳拳但寸寸,肉腊旋出千尺轩”,即以慷慨的美食来表达忠贞的情感。

从上面的一些古诗词以及唐宋文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化中肉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据史书记载,肉类的膳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按照“上元粟及其他以此谷物补充”的下膳方式来进行分配和利用,这种早期的概念在当时早已被广泛使用起来。到了“圣王”时代,肉食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更是显著,发展到很高的水平,据记载耶稣和老子都曾经享受过精致的肉类料理。

古人在养育肉类方面也很有心得。他们以畜牧为主,采取应季放流,让蚕吃粮,添加饲料的办法,使得牲畜具有鲜肉和高质量的脂肪;古代航海家在远航中也有饲养食用肉类的习惯,有“中国水手自己给自己养诸种肉、安排多种料理”之谓,也可见古人在肉类饮食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不禁使人惊叹,尽管当时的肉食有可能携带疾病,但古人对养殖肉类的强烈需求,却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以及社会的深度发展。

由此可见,古代文化从诗歌,史料到行为活动当中,都有诸多的肉食相关的记载,但古人的智慧则在于,他们将肉作为一种抒发内心的语言,用礼仪作为表达情感的手段,以饮食来表达雅正的文化,并在饲养肉类方面加以研发,以达到便利和营养的双重 宗旨,这也跟当今社会表达礼节象征的进步是一致的。

有肉的古言宠文重生 500短扁肉
花园里弄 开车为主的古言
口碑很好有肉的古言 欢喜债
男主前期很渣很花心的古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紫砂壶的名家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