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衣服(新疆蒙古族绣娘:让非遗变得“潮”起来)
中新社乌鲁木齐2月8日电 题:新疆蒙古族绣娘:让非遗变得“潮”起来
作者 潘琦
“唧唧复唧唧,是谁当户织?”新疆博乐市蒙古族绣娘托·图亚的服装设计工作室里传来阵阵缝纫机的声音,她正在赶制一件订单服饰。
托·图亚生活、工作的博乐市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是新疆蒙古族民众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蒙古族服饰主要以长袍、帽子、坎肩为主,加以各种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是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日,记者来到博乐市探访托·图亚的服装设计工作室时了解到,多年前,她在创业之初,曾四处寻访蒙古族老艺人,向他们求学,希望不丢传统,不失本色,守住蒙古族服饰的“宗”。托·图亚告诉中新社记者,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民族服饰,希望上班、出行都能穿戴。让民族服饰“潮”起来,需要创新,在设计上还要加点“料”。
记者在托·图亚的服装设计工作室里看到,一张张设计图纸在桌上铺开,蒙古族元素与经典潮流元素融合。“我们改良了民族服饰的面料,采用绒锻、麻纱等材质,增加穿着舒适感;在颜色上大胆使用了雾霾蓝等莫兰迪色系,让传统服饰由鲜艳变得柔和,这样更符合日常穿搭的需求。”托·图亚说。
和托·图亚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创办民族特色服饰工坊。银针穿梭,彩线纷飞,手腕翻转间,蒙古族绣娘吴茵毕丽克的手中一件件精美的蒙古族服饰悄然完工。
吴茵毕丽克2014年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司,目前,旗下拥有8个专业合作社。
她表示,合作社现在有手工刺绣、旅游纪念品180余种,做工细致、花样独特,深受周边县市民众的喜爱,并销往上海、北京等地。同时,合作社还培养了600余名绣娘。“今后我将带领更多的农村妇女依靠蒙绣致富,传承蒙古族刺绣、蒙古族服饰等文化遗产。”
新疆博乐市文化馆馆长冬花向记者表示,不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留在博物馆,非遗文化只有跟生活同生共长,以传承绵延薪火,才会焕发活力。近年,博乐市高度重视蒙古族服饰、蒙古族刺绣手艺的保护与发展,通过举办展览、民族服饰节、开设培训班等,让民众近距离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潮”起来。(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