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讲的是什么故事(原来白居易的《长恨歌》藏着七大恨事)

更新时间:2023-02-14 12:01:30 所在栏目: 生活常识点击量:

中国古代文人讲求“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其每一篇文章、诗词都是在于表达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问题,如杜甫其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反映了人民群众淡粥不得充其饥,破衣不得遮其体,陋屋不得安其身的社会状况,从而表达作者“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国忧民思想。

公元807年,时年35岁的白居易为周至县尉,与好友同游仙游寺,有感于民间传说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创作了千古传颂的《长恨歌》。

 

白居易像

安史之乱,潼关被攻破时,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随行军队逃至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

白居易在整篇诗中所表达出一种伤感的情绪,后人在《长恨歌传》中讲此诗“深于诗,多于情”,“不但敢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曾经,一代明君唐明皇在位之初励精图治,礼贤下士,创造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后来为了一个杨贵妃却做了“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荒诞事情,最终落得个“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惨局。白居易神笔一挥,一曲《长恨歌》,道出人间此恨绵绵。

有学者指出:《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那么恨什么?为什么恨?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春霄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帝贪恋美色,追求美色,加上杨女貌美动人,娇媚绰约,李、杨之间日夜缠绵,贪欢于宫闱,甚至皇帝“罢朝”。白居易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引发“安史之乱”,招致祸乱,此一大恨。

 

唐玄宗李隆基画像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李隆基为了杨玉环,将杨氏一门兄弟姐妹个个分爵赐邑,使杨氏门户尽生光彩,这令人羡慕,也令人叹息。白居易自己满腹经纶,却在此屈身周至县尉。另外,只因“姊妹弟皆列土”一事改变了天下父母的观念——“不重生男重生女”,此二大恨。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临了,马嵬驿之乱,李隆基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只因自己曾经荒淫无度,招致祸乱,到如今,连自己心爱的人也保护不了,终荒淫误国,苦果自尝,于是在“惊破霓裳羽衣曲”之中“婉转娥眉”惨死于马蹄之前,头上的花钿掉落一地,无人捡拾,金贵的翠翘、金雀、玉搔头亦是无人收敛,一代君王,见于此情,只得掩面痛哭,无法挽救,回首再看,已是血泪交流,此三大恨。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国色天香的杨玉环惨死,一位忠于爱情的倾城女子就这样惨死。对于马嵬驿的兵变,她不是制造者,却是承担者,她对李隆基的荒淫无度、废弃国事没有责任,只是“天生丽质”遇上了“汉皇重色”,而历史的悲剧却上演在她的身上,此四大恨。

 

马嵬坡

对于李隆基而言,自杨玉环死后便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入梦来”,日思夜想,终不得见,就连梦也令人失望,此五大恨。

杨玉环,一位普通的女子,她对爱情坚贞不逾,因玄宗的过错就得此残局,虽然她也有义务提醒唐玄宗莫废国事,可是一个柔弱的女子怎么能劝得通唐朝的“明皇”?她的死印证了红颜薄命。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在虚无飘缈间,杨玉环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迎接汉家使者,含情脉脉,重申誓言,以表达她坚定不移的信念。她的内心是凄苦,是悲愤,是不敢忘记的昔日美好回忆;是期盼,是渴求,是坚定不移的未来憧憬。天上人间,遥遥相思,终不得见,此六大恨。

 

电影《妖猫传》中杨贵妃在马嵬坡下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李、杨二人的爱情,是坚贞的,是专一的,他们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和向往,也是群民大众对于美好爱情和幸福的追求与向往,但是这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他们这样的爱人却不能永远在一起,夜半无人的私语终不能兑现,此七大恨。

白居易在公元807年写下这篇著作,距马嵬驿兵变也过去了51年,有许多问题白居易也只是听人说起,并且由于某些政治原因,白居易也对一些事实避而不谈,可仅于此篇,我们就能够感受到这此恨绵绵,况于历史可能要更深一个层次。

历史明明就在眼前,可繁华却总是那么远。

穿越历史的目光,我们再回到马嵬坡荒凉的土地上,梨花正在盛开,而树下却早已不见短命红颜杨玉环娇媚的容貌,至今唯一存在的也仅有文人骚客于此为赋新词而咏叹的长恨绵绵。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笔名:齐怜潸

本文原标题: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浅谈白居易《长恨歌》的七大恨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