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一味中药——五味子

更新时间:2024-09-04 10:32:40 所在栏目: 生活常识点击量:

天天学习一味中药——五味子

  收涩药之敛肺涩肠药

  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成效,常用以医治种种滑脱病证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固涩药。

  收涩药分类:可分为固表止汗药、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三类。但某些药物具有多种功效,临床使用应全盘思索。

  第二节 敛肺涩肠药

  本类药物酸涩收敛,主入肺经或大肠经。分散具有敛肺止咳喘、涩肠止泻痢作用。前者主要用于肺虚喘咳,久治不愈或肺肾两虚,摄纳无权的虚喘证;后者用于大肠虚寒不克不及固摄或脾肾虚寒所致的久泻、久痢。

  本类药物治久咳虚喘者,如为肺虚,则加补肺益气药;如为肾虚,则加补肾纳气药同用。治久泻、久痢兼脾肾阳虚者,则配温补脾肾药;若兼气虚下陷者,则宜配补气升提药;若兼脾胃气虚者,则配补益脾胃药。

  本类药酸涩收敛。属敛肺止咳之品,对痰多壅肺所致的咳喘不宜用;属涩肠止泻之品,对泻痢初起,邪气方盛,或伤食腹泻者不宜用。

  泉源:五味子,本品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干枯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主产于辽宁、吉林;后者习称“南五味子”。

  干系名字:北五味子、玄及、会及、五梅子、山花椒。

  产地:东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省。

  性味归经:性温,味酸、甘。归肺经、心经、肾经。

  成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属收涩药分类下的敛肺涩肠药。

  性状辨别:

  药材性状:五味子呈不端正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毫米。外表赤色、紫赤色或暗赤色,紧缩,显油润;有的外表呈黑赤色或显现“白霜”。果肉柔软,种子1~2,肾形,外表棕黄色,有光晕,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酸,种子决裂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主治病证:

  1.久陔虚喘

  本咀嚼酸收敛,甘温而润,能上敛肺气,下滋肾阴,为医治久咳虚喘之要药。治肺虚久咳,可与黄苠、罂粟壳同等用;治肺肾两虚之喘咳,常与山茱萸、熟地黄、山药等药同用,如都气丸(《症因脉治》);本品善于敛肺止咳,配伍麻黄、细辛、干姜等,可用于寒饮咳喘证,如小青龙汤(《伤寒论》)。

  2.梦遗滑精,遗尿尿频

  本品甘温而涩,入肾经能补肾涩精止遗,为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及遗尿尿频之常用药。治滑精者,可与桑螵蛸、附子、龙骨同等用;治梦遗者,常与麦冬、山茱萸、熟地黄同等用,如麦味地黄丸(《医宗金鉴》)。

  3.久泻不止

  本咀嚼酸涩性收敛,能涩肠止泻。治脾肾虚寒,久泻不止,《本事方》以之与吴茱萸同炒香研末,米汤送服;或与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同用,如四神丸(《内科择要》)。

  4.自汗,冷汗

  本品五味俱全,以酸为主,善于敛肺止汗。治自汗、冷汗者,可与麻黄根、牡蛎同等用。

  5.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本品甘以益气,酸能生津,具多益气生津止渴之功。治热伤气阴,汗多口渴者,常与人参、麦冬同用,如生脉散(《表里伤辨惑论》);治阴虚内热,口渴多饮之消渴证,多与山药、知母、天花粉同等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6.心悸失眠

  本品既能补益心肾,又能宁心安神。治阴血丧失,心神失养,或心肾不交之虚烦心悸、失眠多梦,常与麦冬、丹参、酸枣仁同等用,如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用法用量:煎服,2~ 6g。

  临床运用:用量2~6克,煎汤内服;研末,每次1~3克;熬膏;或入丸、散。外用:过量,研末掺;或煎水洗。用治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冷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注:内容及图片来自讲义和网络,仅作科普学习,文中触及一切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